先王政典还是后圣微言:章学诚经典观的启示

先王政典还是后圣微言:章学诚经典观的启示

ID:9819938

大小:580.4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10

先王政典还是后圣微言:章学诚经典观的启示_第1页
先王政典还是后圣微言:章学诚经典观的启示_第2页
先王政典还是后圣微言:章学诚经典观的启示_第3页
先王政典还是后圣微言:章学诚经典观的启示_第4页
先王政典还是后圣微言:章学诚经典观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王政典还是后圣微言:章学诚经典观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JOURNAL0FRENMINUNIVERSITY0FCHINANo.42015先王政典还是后圣微-_肓-:章学诚经典观的启示张广生[摘要]章学诚借由“文史校雠”提出了著名的“六经皆史”说。这一学说所表达的关于经典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论往往被误解为简单地尊史抑经,甚或是为独立的现代史学张目。只有把“六经皆史”的断言和“周孔之教”的命题联系起来,我们才能理解章学诚在中国政教文明内部挑起这一争论的真正意义。与那些急于把中国学术与文史哲独立分科的康德式西学接枝的后学相反,章学诚恰恰要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式l领有识之士回到经史未分的古典时代,重新确立“周

2、孔合一”的明道之志,以超越“道术为天下裂”的学术困局。。[关键词]章学诚;经典观;六经;先王政典;后圣微言[作者简介]张广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调“六经学术不是史学,而是哲学”时,他们实一、研究背景际上忘记了,不仅哲学和史学的分科,而且清儒把今古文经派泾渭分明地区别开来,都是晚近发章学诚的经典观集中体现在“六经皆史”这生的学术事件,实际上,章学诚“尊周公”,以一理论命题中。伴随着中国政教文明日益遭受到为“六经皆史”的主张却非后学新立的门户所能西方的强烈冲击,这一命题对儒教中国政治与文框限的。E13‘!o4’当浸润西学已深的学者把“六经皆化的核心问题也即

3、经典学术和士大夫教育的深刻史”理论发挥为“夷六艺为古史”的命题时,进思考,越来越受到后世学者和政治家们的关化论的历史哲学就和民族主义思潮结合起来,致注。①在后学晚生回应西方冲击的过程中,这位力于创造新的历史编纂学,传统的经史之作都蜕先贤的经典观不断被批评、解释、引申和发挥。变成了“国故”的一部分,结果,在章学诚仍然当刚刚涉猎西学的经学家批评这位前修对经坚持的“宗经一征圣一设教”的经典观念被误解典学术的看法,说今古文经学具有截然不同的宗为“尊史抑经”的同时,六经超王朝和超民族的旨,今文派以孔子为典范,古文派以周公为典政治文明视野就被遮蔽了。Ez]"范,今文经为哲学派,古文经为史学派,’

4、从而强对“六经皆史”理论最激进的引申,莫过于①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讲:“内修政教,外应诸侯。”中国政教文明的活力来自于“家天下”的统治责任集中原则与“公天下”的贤能理政原则的混合。这种被《春秋》经学概括为“大一统”和“通三通”条例的既有合作又有张力的儒家政治文明之道,具体表现为君主与士大夫合作治天下的制度和支持这一制度的经史教育,也正因为如此,科举制和君主制的废除,是中国传统文明陷入深度危机的标志。参见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16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张广生:《常州今文经学:历史语境与内在理路》,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4)。·-—

5、—129-——“六经都是史料”的命题,这种引申本身可以说术与心术进行品评,而且必然要求对相关著作群是中国文化危机深化的表征:把章学诚的原道宗类和支撑这一群类的学术流别的高下优劣进行评旨抛开,把经典自身的理论系统抛开,以完全外估。不仅如此,要估价某个时代的著作与背后支在的视角研究它们,其后果自然是会把包括六经撑这些著作的学术与教化,就必须超越个别时代在内的中国经典文教的复杂体系,简单化约为有流行的学术风尚,追源溯流,进人中国学术与政待“新方法”去解释的“原材料”,这些材料之教文明的整个传统之中。章学诚认为,与“官师间的原始联系只剩下了历史发生的时间顺治教合一”的古典时代相比,现时代学术

6、的最大序。[。]一旦接受了“六经都是史料”的假设,问题是蔽于“学业”、“事功”、“文章”、“性命”古史辨伪运动得出“六经是伪造的历史”的疑古之分,不能窥“道术之整全”。本来,学术乃结论就是迟早的事情了。通过“价值中立”的考“下学之器”,其中是包含着“上达之道”的,可据方法去发现六经作为史料的“事实可靠性”,是,在“官师治教不能合一”的时代,学术随着根本忽略六经作为王官政教的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时代风尚而盛衰循环却是基本的事实。有德有识想内涵,结果是,哲学虚无主义必然导致历史虚的君子站在“道”的角度面对学术盛衰循环的时无主义。[]‘势,能够超越风尚所趋的是非,而将一时风尚所对于上述种种衍生

7、自“六经皆史”命题的批谓的是非归于风尚的循环。许多学者并非完全不评、引申和发挥中的诸多曲解,许多学者特别是懂得“文求是而学思其所以然”的道理,但他们历史学者都做过不同程度的辨正,然而,由于受面对风尚,不能毁誉无动于衷,往往缘附风气,到康德式的文史哲分科原则的影响,这类批评尤追逐时流。从俗尚的结果是因偏就弊、各具形名其不能正视“六经皆史”命题蕴含的“道术整的具体学术在时代风尚的鼓噪下相互攻讦,出奴全”观和支撑其的“圣王合一”的政治哲学根入主,不仅自蔽于道的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