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813340
大小:8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10
《2018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桃花源记【精彩开篇词】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词。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
2、间为顺序的记叙的方法。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第1课时 疏通文意识桃源一、新课导入提到“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李白;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杜甫;那么当提到隐士、菊和田园,我们又能想到谁呢?(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6人教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阡陌交通(qiānmò)无人问津(jīn)间隔(jiàn)诣太守(yì)刘子骥(jì)此中人语云(yù)(点拨:注
3、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①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②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③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④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⑦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古义:询问消息;今义:询问)⑧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开;今义:距离)⑨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
4、伸)6人教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一词多义舍:①便舍船(放弃、舍弃,动词)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寻: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代词)②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代词)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3.作者链接。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作品有诗《归元田居》《饮酒》,散文《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
5、”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4.背景链接。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记”相当于诗的序。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而流传更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6人教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
6、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5.教师点拨。第2课时 精读课文悟桃源一、新课导入走进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发现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吗?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交流点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交流点拨】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6人教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
7、叹惋”?【交流点拨】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