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ID:9808459

大小:5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10

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和培养_第1页
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和培养_第2页
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和培养_第3页
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和培养_第4页
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和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和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及培养摘要: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值得倡导和培养的优秀品质。儿童助人行为的养成对于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和自身的成长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解析了助人行为的含义,着重分析了影响儿童助人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对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划分阶段,最后提出培养儿童助人行为的几点方法和措施。关键词:助人行为儿童培养1、助人行为的含义以及与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的比较当我们提到助人行为时,就经常会提到跟它含义相近的两个词: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很多人都无法从根本上区分这三个行为,

2、或者直接把三者采取等同或者模糊对待的态度。实际上,从三者的定义上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微小的差异。首先,所谓的利他行为,在社会心理学当中被定义为:一个个体所做出的行为对另一个个体是有益的,而对自己则没有明显的利益。或者说是一种很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其他个体的利益。其次,所谓的亲社会行为(又被称作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泛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利于公共和社会的行为。人们在公共的社会活动中经常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例如说分享、合作、帮助、安慰、捐赠、同情、关心、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归纳为亲社会行为。最后来看助人行为。助人是一种关

3、系,当有了求助者的时候,也就有了助人者,于是助人关系就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从这一点上面来说,可以把助人行为理解为一种关系型态。然而助人关系,他不同于朋友关系,它指的是两个个体共同的解决其中一个个体的困难,从而使这个个体在面对困境或者危险的时候能够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这样来看,这种关系只是其中一个个体得到了利益,而另一个个体只是无偿的付出自己的劳动。从对象上看,亲社会行为一般是针对公共群体或者社会整体,而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主要是针对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从动机上看都是有利于他人或者社会,但行为的自愿性、方向性和包含的利益总量有所

4、差异,这三者的关系可以大致归结为:利他行为<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1、培养儿童助人行为的重要性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优秀品质。在当代,我们正在大力的发展和谐社会,助人为乐这一传统美德在其中依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同时,仍然需要弘扬助人为乐这种优秀的儒家传统思想,使经济、文化、政治全面发展。因为思想道德建设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个体在感受到别人需要帮助时,助人行为的实施与否直接反映了他道德水平的高低。为了社会的全面发展,更为了让助

5、人为乐这种优良传统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对助人行为的提倡和引导非常重要。而且儿童助人行为的养成对于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和自身的成长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助人为乐的教育和培养就应该从小抓起。2、影响儿童助人行为的因素3.1、进化及生理因素达尔文在生物进化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认为生物之间一直在为生存做着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生物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从而进化。在人类的进化史中,人们发现,相互帮助有利于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更有利于生

6、存,因此这种社会行为才得以在人类社会中发展,一代一代的得到延续,并且现在被广为推崇。同时,现在的研究表明,助人行为的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相关。雄性激素水平高的人可能更具有攻击性,而且在非危急的情况下,女性更容易给于他人帮助;然而在危急情况下,男性更容易给于他人帮助。这也可以看成是性别对助人行为的影响。3.2、儿童对助人行为的认知及情感因素3.2.1、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智力水平也飞速发展。在儿童成长每个阶段,其智力水平的高低影响了对他人情感的判断。而且随着儿童智力发展,在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与社会规

7、则之后,面对求助者,在实施助人行为前,就会把更多的因素纳入自己的考虑范围里来,从而影响自己的选择是否采取助人行为,同时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父母的影响降低。3.2.2、对他人情感的认知能力的影响在拥有相同的智力的前提下,那些更容易理解别人的情绪,读懂别人的观点的儿童,更能够从别人的情绪上推断出别人是否需要帮助,从而更容易做出助人行为。这种能力也可称作是观点采择能力。虽然它和助人行为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提高了助人行为的机会,但是这类儿童通常会具有更高的道德认知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水平,更容易做出助人行为。3.2.3、移情的

8、影响移情(Empathy)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lipps)提出的。一般认为,移情指的是一个观察者在观察到另一个被观察者处于一种情绪时,自己的情绪也会被他人感染,从而出现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感受。这可以理解为一种换位思考,或者说是情绪共鸣,移情使得人们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