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算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今改革

中国预算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今改革

ID:9794766

大小:144.5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10

中国预算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今改革_第1页
中国预算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今改革_第2页
中国预算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今改革_第3页
中国预算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今改革_第4页
中国预算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今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预算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今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预算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今改革陈光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430073)中国的预算制度,自产生以后,经历了多次变迁。透视变迁历史过程,可以得到许多教益,开拓现今预算制度的改革思路。三代开始,还不能肯定。但根据《礼记·王制》的记载,最晚也不会晚于战国。”有人认为,最早的国家预算产生于西方,按西方的标准,中国清代末(宣统三年)才有预算。有人讲,“预算”一词最早见于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下旨拟定“预算册式及例言”,以此说明中国的预算制度产生较晚。我们不同意这种以词语代史实的判断。正如财政一词产生较晚,并不等于中国财政产生较晚一样,预算一词产生较晚,并不等于预算制

2、度产生较晚。中国预算制度产生于何时呢?笔者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断定中国财政产生于炎黄时期(详见拙文《对我国财政产生和财政本质的探讨》,载《财政研究》1988年第3期)。财政预算制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或者说,从炎黄开始至夏代已有预算的雏形,即不完备的预算。预算制度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正如成人是从婴儿发展而来的一样。一、中国预算制度产生的时代中国预算制度产生于何时?财政理论界的看法不一致,有以下几种观点:——夏代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86年第二期《也谈中国预算制度起源问题》一文认为我国预算产生于夏代。理由是:《礼记》中说:“夏后氏百官,天子三公九卿”,说明夏

3、王朝官制严密,职责分工具体。《史记》说,“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夏代设会计之位,必谋会计之责,可以推测夏王朝安排专门人员负责财政收支,进行计划管理,也就是说“已有了预(决)算的雏形。”——周代论。许毅、陈宝森主编的《财政学》中讲:“《周礼》记载九赋九式都规定着专门的来二、中国历史上预算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源和用途;即规定着分配关系。我们虽然没有所谓国家预算,就是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古代的“国用”、“国计”是制订财政收支计划的意思。在生产力水平低、财政供需矛盾突出的历史条件下,财政管理者为防止入不敷出,更加重视预算的编制。因为社会财富有限,

4、国家征敛必须控制在人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过分掠夺,人民饿死或造反,统治者也就失去了掠夺的对象。这就是说,财政根据证明九赋与九式就是财政收支的预算,但说它是雏形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徐时钜先生在《历代理财人物选记》一书中说,周公以式法制财,“确定‘量入为出’为财政预算编制的原则”。这是明确地肯定周代有预算制度。——战国说。孙翊刚先生编写的《中国财政史》中提出:“作为国家预算、决算制度是否就从夏商周59地方财政研究/2008.5/第5期史海钩沉的收支有一个客观的限度,强制着统治者每年制订财政收支计划。如《礼记·王制》中强调:“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

5、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这段话的意思是:宰相编制国家预算,在头年粮食收获完毕后,才编制第二年的预算,按耕地多少,年成好坏,参照三十年的收支情况,量入为出。在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要保障灾年的必要开支有来源,就必须量入为出,多留储备。中国历史上的预算制度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变迁。(一)周代:式法制财收支对口所谓式法制财,就是用制度控制财用。《周礼·的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平时耕牧为民,战时出征当兵。当时实行分田制禄制度,即对官员授土授民,由官员收取租税,以替代官俸支出。(二)汉代:公私划分加强考察汉代的预算制度有

6、很大的改进。主要表现在:1.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分开管理,各有收支。属于国家财政的收入有田赋、算赋、更赋、盐铁专卖收入,公田、屯田收入,均输、平准、卖官鬻爵收入,算缗、告缗、算商车收入,牲畜税、贳贷税和铸币收入等。国家财政支出包括军费、官俸、外交、交通、水利、祭祀、抚恤、救济、赏赐以及教育和移民等项费用。属于皇室的收入包括山泽园池税、酒税、关市税、贡纳和酎金等。皇室支出主要有:膳食、被服、器物、舆马、医药、赏赐、后官娱乐等项费用。汉代至清代,尽管收支划分的内容有变动,但国家和皇室财政分开预算的管理体制没有变。2.实行从地方到中央层层预算的上计制度。上计制度是财政预算

7、与官吏考核相结合的制度。郭沫若对《周礼》研究后指出:“当时地方官吏要定期向国王报告政令执行情况和民户税收数字。把一年税收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剖而为二,王执右券,官吏执左券。国王根据右券在年终考核官吏,予以升降,这种制度叫‘上计’。上计的主要内容是税收数字,而税收是当时财政的主要来源,所以财政收入的总额是由国王控制的。”至汉代,上计的内容扩大,包括本郡(县)的人户口数、成年男女数、垦田数、赋税等收入和各项财政开支、仓库储存钱数等。郡县有专门负责预决算的上计史。年终,由县到郡再到中央,层层呈递上计报告——上计簿。汉初,张苍为计相,主持上计事务。文帝、景帝、武帝等还亲自

8、听取上计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