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蜀与中原的文化交融

论巴蜀与中原的文化交融

ID:9782524

大小:6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9

论巴蜀与中原的文化交融_第1页
论巴蜀与中原的文化交融_第2页
论巴蜀与中原的文化交融_第3页
论巴蜀与中原的文化交融_第4页
论巴蜀与中原的文化交融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巴蜀与中原的文化交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巴蜀与中原的文化交融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大地上便出現了六大文化區系﹝1﹞,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巴蜀文化是六大區系之一,具有自己的生長點。隨著文化交流的擴大和加深,各大文化區系逐漸出現統一、融合的趨勢,最終發展為集各大區系文化特色而整合的中國文明。如果說,中國文明的起源、發展和演變,猶如百川匯海,終為一流,那麼,巴蜀文明就是百川中的一支,大海中的一波,對於中國文明的締造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一、三星堆文明與商文明固然,巴蜀文明的諸要素,從總體上說來是獨立產生的,是組成中國文明的若干個區域文明之一,並非中原文明的分支和亞型。然而由於歷史的、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各種因素,也由於未曾

2、間斷的和戰關係,巴蜀文明同中原文明之間卻存在著相互影響和文化滲透,以至在某程度上出現文化趨同的現象,實屬歷史發展的必然。就青銅器而論,雖然巴蜀青銅文化自成一系,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徵,但其中不僅可以見到中原青銅文化的明顯影響,而且有許多禮器本身就直接仿製於中原青銅器。比如,三星堆青銅人頭像雙耳所飾雲紋,青銅神人大面像鼻、額之間上伸的夔龍紋飾,青銅神樹上的夔龍等等,都是中原青銅器常見的紋飾,而為巴蜀所採借。又如,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罍和玉戈等青銅禮(容)器和玉鋒刃器,也完全仿製於中原文化。再如,三星堆出土的陶高柄豆、陶盉,其形制同樣淵源於中原文化。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爬龍柱形器上的龍,是

3、以巴蜀文化採借中原文化龍的形象,製作而成的。這尊青銅龍,與華夏龍似是而非。它頭頂有一對長而彎的犄角,又有一對小犄角,下頜長有鬍鬚。其特徵,除具龍的造型特徵外,又明顯地像一只張口怒目的神羊,與紅山龍、華夏龍迴然異趣。這些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特點,表明三星堆是以山羊為原型之一,綜合採納了華夏龍的形態特徵,整體結合而成的龍,可謂之“蜀龍”。它反映了飛龍入蜀的初始情況,同時也說明巴蜀也是“龍的傳人”之一,並對文化交流、融合和傳播,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文化交流一般是在互動的狀態下進行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化的交流總是表現為交互感應的關係。商代中原文化與周邊各種文化的關係,就是這種交互感應、交

4、互作用的關係,因此才逐漸形成中華文化的整體面貌和傳統。商文化與巴蜀文化的關係也是如此,不能例外。反映在考古學文化上,青銅無胡式三角形援蜀式戈和柳葉形劍,便是蜀文化贈與中原文化的禮品。蜀戈首先發源於蜀,年代在商代前期。到了商代中後期,作為古蜀文化連續性分布空間和蜀國北方屏障與商文化西南政治勢力範圍交接地帶的陝南漢中,出現了這種無胡蜀戈。其後,到商代晚期,這種戈型又繼續向北流布,以至今天在中原和殷墟續見出土。柳葉形劍的發源和流傳也是這樣,最早的柳葉形青銅劍,出土於成都十二橋(2件)、廣漢三星堆(1件)。到殷末周初,陝南、甘肅等地才有這種劍型出現。它們反映了古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之間互動的

5、、交互感應的關係。在古文字方面,固然巴蜀地區與中原“"言語異聲,文字異形”﹝2﹞,“蜀左言”﹝3﹞,古文字自有源流,自成體系,字體、結構、音讀均與漢語古文字不同﹝4﹞。但是從廣義上看,巴蜀文字不論是方塊表意字還是表形字,都確定無疑地屬於象形文字系統,都肯定從具有形、音、義三要素的象形文字發展而來。這儘管和世界古文明初期任何一個古文字系統相同,然而由於巴蜀文字從其起源孳乳時代直到戰國秦漢時代,雖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演變,其基本結構卻依然未變,保持著象形文字系統的鮮明特徵這又明顯區別於蘇美爾、埃及等文字系統,而與漢語古文字具有””相當的共性。中原文字儘管也有分合重組的發展演變史,但是,

6、“即便是形聲字,也還是要借用字形來表達其音,而不必另製音符,所以漢字完全屬於象形文字系統”﹝5﹞。巴蜀方塊表意字脫胎於象形字而存其風骨;巴蜀符號中的聲符也是從意符演變而來的,未另製音符。這正是巴蜀文字與中原文字的共同基礎所在。李學勤先生指出,我國先秦古文字中,除漢字外唯一可以確定的,只有巴蜀文字。﹝6﹞徐中舒先生很早就曾指出,巴蜀文字與漢字在構成條例上具有一定的共同基礎;而它們的分枝,則當在殷商以前。﹝7﹞李復華、王家祐先生認為,巴蜀方塊字可能就是夏代文字。﹝8﹞這些分析判斷,不能說沒有一定道理。正因為巴蜀文字同中原文字有一定的共同基礎,而古蜀人與中原炎黃文化有著某種歷史上的不可

7、分割的關係,所以文化交流能夠暢達,文化融合能夠進行。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蜀中才有可能僅在統一於中原後不久,便很快湧現出一大批如像司馬相如、揚雄、嚴君平、犍為舍人等飲譽中華的大文學家、大哲學家和大語言文字學家。在早期城市方面,成都平原城市的起源模式、網絡特點以至結構功能等方面,與中原城市區別甚大。儘管如此,古蜀城市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步伐卻與中原城市是大體一致的﹝9﹞。這顯然是受到某種共同因素的制約,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政治經濟形勢的連鎖演變,使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若干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