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中的生态伦理精神

论诗歌中的生态伦理精神

ID:9780091

大小:6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8

论诗歌中的生态伦理精神_第1页
论诗歌中的生态伦理精神_第2页
论诗歌中的生态伦理精神_第3页
论诗歌中的生态伦理精神_第4页
论诗歌中的生态伦理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诗歌中的生态伦理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诗歌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内容提要:诗歌中体现着生态伦理思想,从诗歌发展史来看,古代诗歌、浪漫派诗歌和现代派诗歌有着不同的生态伦理观念,其中现代派诗歌的观念蕴含了今天生态中心主义的许多精神资源。关键词:诗歌生态伦理生态中心主义精神一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史诗是精神的艺术品,对于史诗作者,“个人遭受精神威力的支配,形成他受难的情调,由于受这种威力的支配,他的自我意识便失掉了自由。”[1]史诗的歌唱者是个别的人,由于史诗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局限,他这个个别的人还不是一个充分观照(自然)客体又反观自身的自由人,虽然他展现的世界不单纯是使人惊慌失措的自然力量,他在对象面前拥有

2、自觉的激情,但他毕竟消失在他所吟唱的内容之中,他本人是无足轻重的,湮灭于那无与伦比的事件当中。比如说荷马,他通过记忆、追念、回想、想象所吟唱出来的希腊人乃至整个欧洲民族的审美的伦理的原始模型的意义,远大于他自身心灵解放的意义。他是一个战功显赫的伤残老兵?一个背着竖琴四处流浪的盲乞丐?抑或根本就子虚乌有,这些全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浑然天成的精神圣经。尽管我们说在《奥德赛》和《伊利亚特》里,自然充满神性和灵魂,但它对人来说是陌生的,没有构成与个人命运相联的精神价值和关系。所以在西方有一段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尊重自然而又对抗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的生态环境中,自然为人所

3、利用;正如霍尔巴赫所言:“人必然地把自己作为整个自然的中心;结果他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触去判断事物。他只能爱那些他觉得对自己生存有利的东西;而必然要憎恨和畏惧使他感受到痛苦的一切。”[2]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真实写照。每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华夏民族作为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其史诗的散佚是最令人痛心的事件。就此我们必须抨击那些个创造了华夏民族文化典范的先贤,由于他们自觉的宗族伦理意识和人文精神,使民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混为一谈,在他们粗暴的神话历史化运动中匆匆掬别了史诗时代。但是我们有一个灿烂辉煌的《诗经》时代,它作为史诗的一个横断面,使我们或许还能从中嗅出恢弘时

4、代民族精神的某些余韵。然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从诗歌的发展史来说,《诗经》所面对的自然还是陌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华夏民族在融入以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共生共长的过程中,训练和创造了自己的哲学思维,采取了不同的对待自然的视角。从生态伦理的角度,体现这种哲学思维特色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生态从善性原则。而体现在《诗经》里,就是并非疏离自然,而是与自然相融合,彼此亲近和对话,爱屋及乌,推己及人,触景生情,借景寓意。自然扩展了人的精神世界,尽管我们再不会象在史诗里得到因主体与(自然)对象力量对比悬殊而产生的一种崇高和

5、悲壮,但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平凡的、自由的愉悦,获得了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同一的伦理价值观念。我们看《蒹葭》一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一首少年怀春诗。篇中的“伊人”是个可望不可及的姑娘,而少年想象着那令人徜徉的情境,对她暗怀着祈望,发着誓,做着白日梦。简单而有趣。我们再看《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藏。这是一首恋情赞歌。少年心里想着姑娘,想着想着不期而遇。诗人所抒发的快乐非常容易引

6、起共鸣,而那景色的衬托则带我们进入一个童话般的怡人之境。借助感官、听觉和嗅觉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大自然名副其实地成了人们精神的家园。诗人们或者遵循儒家“厚德载物”的生态哲学观,或者遵循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念;诗人们无论从“兼爱”的观点还是“齐物”的观点出发,从与自然的交往中获得精神愉悦是共同的体验。所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庄子·知北游》)我们再看《屈赋》: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帷极浦兮寤怀。(《九歌·河伯》)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何离心之可

7、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禀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纷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离骚》)山川、河流、兰芷、荃蕙、杜蘅、申椒、秋菊、菌桂、霓裳、凤凰,是屈原的忧患意识借以吐纳的对象;在《九歌》中,他汲取了人们赋予民间自然神祗的那种热烈的赞美、推崇、夸张,以及积淀其中的那种生活的忧虑、那种孤独和无助的凄凉,用来诠释面对国破家衰时自己的复杂心境,所谓“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九辩》)。不管《九辩》的作者是不是他,但《九辩》的诗人精神是一流的。其中“愿衔枚以无言兮”是那种最终从忧患中超越出来的深层生态学

8、的神秘主义的先锋意识。秦汉以降,诗人们更是挟“天人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