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衡今,资治育人——儒家史论通说

论古衡今,资治育人——儒家史论通说

ID:9777982

大小:100.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5-08

论古衡今,资治育人——儒家史论通说_第1页
论古衡今,资治育人——儒家史论通说_第2页
论古衡今,资治育人——儒家史论通说_第3页
论古衡今,资治育人——儒家史论通说_第4页
论古衡今,资治育人——儒家史论通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古衡今,资治育人——儒家史论通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古衡今,资治育人——儒家史论通说维系华夏吾族五千年统绪相连、连绵不断者为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厚重博大,自有其历史之连续性和思想之一贯性。此种连续性和一贯性,集中表现为儒家思想文化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体、主流、主干。儒家思想文化不但形塑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意义世界和生命世界,也形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性和民族品格,引导和规制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行程。“儒家思想的命运,是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盛衰消长同一而不可分的。”[1]与道家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法家的现实功利主义有所不同的是,儒家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历史的高度重视。除

2、却庞大丰富的历史典籍之外,几乎历代儒家都对历史作出过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议论和评价,从而构成了儒家独具特色的史论。“引而伸之,是以有论;浚而求之,是以有论;博而证之,是以有论;协而一之,是以有论;心得而可以资人之通,是以有论。道无方,以位物于有方;道无体,以成事之有体。”[2]儒家的史论浩淼淹博、寓意深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和思想宝库,是打开神秘幽测的历史之门的一把锁钥,也是把握中华民族的民族自性和文化特征的一个必要途径。一、儒家史论的形成发展了解儒家的史论,首先需要对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一

3、些必要的分殊。在中国古代,没有“历史”这一专有名词,与之相近的两个字是“历”与“史”。《说文》上说:“历,过也。”《广韵》上说:“历,经历。”《尚书》上说:“既历三纪,世变风移。”[3]其中“史”一词之含义近乎等于“历史”一词之含义。“史,记事者也,从乂持中,中正也。”[4]“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5]由此而言:“夫以史为手持中正,则判断尚矣,即所谓史识焉;以史为职掌隆重,二、儒家史论的基本特色儒家史论,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要么是儒家知识分子所写的历史评论,要么是非儒家知识分子以儒家思想为主写的历史评论。儒家的知识分子,

4、如孔、孟、荀以及韩愈和朱熹,等等,自然好确认。问题是,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知识分子,秦汉时期常出入儒、道,后期则又出入儒、释、道三教。以一向被认作是杂家书作的《吕氏春秋》而言,东汉高诱说它是“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40]而清代卢文弨则说它是“大约宗墨氏之学,而缘饰以儒术。”[41]但是纪晓岚却认为它是:“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孔子、曾子之言。其他如论音则引《乐记》,论铸剑则引《考工记》,虽不著篇名,而其文可案。所引庄、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诞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而纵横之术,刑名之说,

5、一无及焉。其持论颇为不苟,论者鄙其为人,因不甚重其书,非公论也。”[42]对于像这样是否为儒家典籍而有所争论的书籍或文章,本书只取其儒家色彩比较浓厚的史论加以节选三、儒家史论的主要观点儒家史论的表现形式、情感意识、目的诉求等等,仅仅是其外在特色,尚不足构成其内在的、本质的规定。其内在的、本质的规定集中体现为其对史实的基本评价和立场态度上,也就是其持有的历史观上。概要的讲,儒家史论所持有的基本历史观可总结为如下八个方面。儒家之史论,或本乎其一,或本乎其若干,然未有离开此类史观这。全部离开这些史观以至不具有其一二者,不可目为儒家史论

6、。第一,人文史观历代儒家虽言天人,但少言鬼神。孔子就“不语怪、力、乱、神”。[78]“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79]儒家一向认为,历史的生成和延续,并不是什么上帝、鬼神的产物,而是人自己活动的产物。自然,历史上儒家也曾采取“神道设教”的做法以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政权统治。但即使如此,儒家对上帝、鬼神也保持和采取了敬而远之的低调态度。所以荀子说:“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

7、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80]他还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81]儒家的历史观点和历史评论,重视人的作用,以人性、人本、人道、人文为其出发点,故强调“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为万物之灵。”[82]孔子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83]。人既然是最为宝贵的,那么无论何时何地何事,都要爱护、爱惜人,故“仁者爱人”,故“古之为政,爱人为大。”[84]弃人而信神,是为惑乱。故刘

8、知己说:“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85]王船山也说:“善言天者验于人,未闻善言人者之验于天也。”[86]由此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历代儒家都对迷信盛行的社会风气和淫祭鬼神的皇帝都进行过激烈的批评。儒家的人文史观和西方基督教的神学史观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