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学、文学理论的内在张力

论人、文学、文学理论的内在张力

ID:9765920

大小:6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8

论人、文学、文学理论的内在张力_第1页
论人、文学、文学理论的内在张力_第2页
论人、文学、文学理论的内在张力_第3页
论人、文学、文学理论的内在张力_第4页
论人、文学、文学理论的内在张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人、文学、文学理论的内在张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人、文学、文学理论的内在张力  我国的文学理论较多地停留在经验的说明和描述上,少有深入到文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上作哲学思考的;这样,认识不仅难免肤浅,而且对于问题往往会出现种种误判,理论也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怎么来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最关键的应该抓住“文学是人学”这个根本问题,因为它表明文学不仅以人为对象,而且是以人为目的,是为人服务的。如果这理解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人是什么?文学对人有什么意义?文学理论在为实现文学自身目的方面又有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也就成了我们研究文学理论所必须考虑和解决

2、的问题。    一    人是什么?既然文学是表现人、服务于人的,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我们思考文学首先应该解决的理论前提。要是对这个问题也不明确,那么,我们分析、评价文学现象也就失去了现实依据和思想依据。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各家的认识一直非常分歧,归结起来,都是环绕着感性(肉体、个人性、经验性)与理性(灵魂、普遍性、超验性)之间进行的。如在我国,杨朱、李贽等人都偏重于感性,孔、孟、程、朱等人则偏重于理性。在西方,古希腊昔勒尼学派的创始人亚里斯提卜,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如爱拉斯谟、蒙田(一译蒙

3、台涅)等都偏重于感性,而柏拉图,中世纪宗教神学、剑桥柏拉图学派则偏重于理性。虽然也有力求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如我国的陆、王,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等人,但这种统一一般都是在思辨的领域完成的,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客观现实的基础。直到在马克思那里,才通过对“人的活动”和“活动的人”的分析给予其科学的回答。但由于在马克思那里,这还只是作为一种理论的构想,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提出的,还有待我们去作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和论证;所以直到今天,还没有被多数人所完全理解和接受,以致人们的认识还始终徘徊于感性与理性两极之间

4、。建国以来,在对人的理解上,我们基本上是只谈人的理性、普遍性、社会性,而对个人的权益、人格尊严等几乎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以致后来成了“四人帮”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粉碎“四人帮”以后,出于对“四人帮”极权统治的义愤,以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而使长期以来被压制的人的物质欲望和个人权益得到认可和肯定,又使得人们的感性要求日益走向膨胀和畸形的发展。反映在思想意识领域,又有人把理性简单地等同于专制、极权,认为“理性君临一切造成人的异化”,并且把人性直接视为本能性、自然性、动物性来加以提倡和宣扬。一时间我国社会

5、的物欲横流,道德沦丧,文化失范,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理论在起着推波助澜作用。  我们并不否定这种理论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以及这在思想上清算“四人帮”极权政治对个人权益的抑杀和对个人尊严的践踏,促进个人的自由解放方面所起的某种作用,因为人作为马克思说的“有生命的个人存在”(1),总是需要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因而他总是有一定的自然欲望和物质需求的,它自然应该受到社会的维护和尊重;看不到人的感性需要也就等于把人虚化了、抽象化了。但是不论怎样,感性存在至多也只不过是认识人的一个维度,是不足以全面说

6、明人的本质的。这是因为:一、物质的东西总是个人享受的,所以在物质生活领域,不仅没有共同性可言,而且还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所以早在四百年前,培根鉴于自文艺复兴以来由于对人的自然本性和欲望的片面强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就提出了“全体福利”这个概念,不仅要求把“利己”与“利他”,“自爱”与“仁爱”结合起来,而且把“利己”、“自爱”看做是“消极的、低级的善”,“利己”、“仁爱”则是“积极的、高级的善”(2)。这一思想后来也为18世纪法国唯主义思想家和十八九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成了他们所提倡的

7、“合理的利己主义”主要的思想来源。因为他们认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的,所以只有顾及他人的利益,自己的利益才会有所保障。这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所宣扬的那种赤裸裸的个人主义,显然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二、物质的需要是有限的,它不仅不能给人以永久的快乐,而且反而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烦恼,就像叔本华所说的使人像钟摆那样在痛苦两极来回摆动,物欲不能满足是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就会感到厌倦,这又是一种痛苦,从而使人永远在苦海中挣扎(3)。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说一位商人终日为财富奔波,但当他有了亿万家

8、产之后,感到自己好像是登楼登到了顶层,发现这一切原本都是空的,而使他深感空虚和迷茫。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心理学所说的潜能丧失发展机会而逼近非存在时所生的焦虑和恐惧。以前我们国家太贫穷了,由此带来不良社会现象如偷盗、诈骗等,我们都以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裕会随之改变的,就像管仲说的“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有辱”,叶适说的“衣食逸则知教,被服深则近雅”。而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是那么回事。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充裕多了,但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社会风气却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