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61583
大小:6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8
《论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内容提要】 20世纪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趣味、风格与范式的文学形态,这一文学形态发展到“文革”时代,已经终结。建国以后,革命文学通过文学资源的清理与对各派文学力量的批判,建立起一体化的革命文学知识体系,革命文学成为文学界统一的规范力量。新的文学等级秩序关系的建立,摧毁了革命文学赖以存活的文学竞争机制,革命文学力量与其他文学力量的张力关系不复存在。革命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则在革命的“经典”化过程中,日益教条化和公式化。革命文学的终结也是20世纪急进主义文化思潮发生作用的结果。【关键词】文学实验/宏大叙述/身份/政治
2、想象/终结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革命文学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趣味、风格与范式的文学形态。从20年代末到60年代,革命文学经历了一个发生(萌芽)、发展(成熟)与终结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革命文学以其新锐的前卫品格,发出过炫目的光彩,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炫目”过后是消退,革命文学的走向终结,同样是毋须讳饰的历史事实。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距离之后,重新检点这笔文学遗产,或许能做到客观与公允,这也许正是本文学理上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一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中,革命文学是一支具有相当急进色彩的文学力量
3、,它在文学领域不断地进行着急进文学实验,探索着革命文学的发展之路。蒋光慈是最早从文学实践领域开拓无产阶级诗歌流派的诗人,他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在《莫斯科吟》中热情歌咏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又如通天火柱一般,/我将我的心灵献给你罢,/人类因你出世而重生。”蒋光慈诗的革命内容,适应了特定时代的审美需求,因而具有着特殊的政治审美的艺术魅力,在向往红色革命的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产生了巨大影响。红色的30年代,左翼作家先锋性的文学实验推进了革命文学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戴平万《村中的早晨》画出了“新的农民的姿态”,这样的人物和辛亥时代的阿Q形成了尖锐的对照,
4、“我们由此可以看到,革命怎样的在农村里发展着。”(注:编辑部:《编辑室消息》,载《拓荒者》第2期,1930年2月17日。)丁玲的《水》冲决了“革命+恋爱”的文学堤坝,把艺术的眼光投向了人民大众,以进步的阶级意识写重大现实题材,成为新小说诞生的标志。冯雪峰把这类小说的“新”质概括为:作者取用了重大的现实的题材;作者对于阶级斗争的正确的坚决的理解;作者有了新的描写方法(注:何丹仁(冯雪峰):《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载《北斗》2卷1期,1932年1月。)。从文学发展的意义上把《水》与后来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联系起来看,所谓“新的小说”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5、小说的新模式”,这确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0年代国统区涌现出一批新型文学作品,诗歌方面的马凡陀山歌,戏剧方面的《升官图》,小说方面的《虾球传》,“它们在风格上一致地表现着一种新的倾向,那就是打破了五四传统形式的限制而力求向民族形式与大众化发展。”(注: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版。)在解放区,文艺的面貌有了根本的变化,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新的趣味,并反映着“新的国民性的成长过程”(注: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见《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
6、),这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赵树理是这一新文艺方向的杰出代表。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也富有创造性。作品发表后,茅盾评论说:“……它是一个卓越的创造,就说它是‘民族形式’的史诗,似乎也不算过分。”(注:茅盾:《再谈方言文学》,载《大众文艺丛刊》第1辑,1948年3月1日。)当长诗在香港出版,收入周而复主编的“北方诗丛”时,编者称它是“从西北高原上出现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星星”,是中国诗坛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是“人民诗篇的一个里程碑”(注:周而复:《〈王贵与李香香〉后记》,《新的起点》,新文艺出版社1951年版。)。长诗将鲜明的时代色彩、革命内涵与
7、民歌形式融合在一起,显示出新诗在大众化革命化方面的新发展,为新诗创作开辟了新道路。50年代,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出版后,文学界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达到了“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尺度,其标志之一就是创造出梁生宝这一“新人”的典型形象。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在虚构性艺术文本中,将历史人物彭德怀作为艺术形象加以正面表现,极富创造性地描述出40年代后期的战争。曲波的《林海雪原》在试验运用传奇体反映革命斗争方面,开拓了革命小说类型的新层面。梁斌的《红旗谱》也因艺术上的新颖创造被视为十七年文学的“经典”。1958年,伴随着经济上的大跃进运动,革命文学开始了文艺上的大跃
8、进,“开一代诗风”的“新民歌”写作正是为了构建一种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