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

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

ID:9742770

大小:59.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7

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_第1页
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_第2页
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_第3页
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_第4页
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道德主体性论文摘要:网络作为高科技产物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知识和文化水平,拓宽了大学生的生活领域,为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主体性尤其是道德主体性的失落,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从网络的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有助于我们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弘扬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关乎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业的实现。随着网络飞速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网

2、络用户的主力军。2003年7月第1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6800万人,网络用户中18岁一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9.1%,网络用户在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中心的报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网络用户呈发展壮大的趋势,而且大学生业已成为网络用户的一支庞大生力军。网络是现代化的高科技产物,它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知识和文化水平,拓宽了大学生的生活领域,为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然而,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主体性尤其是道德主体

3、性的失落,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从网络的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有助于我们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弘扬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一、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一)网络道德主体自身的异化主体自身异化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发生的,是主体的主体性的丧失,是主客体地位的倒置。在网络空间中,主体自身不仅面对着泉涌般的信息客体和作为主体的他者,而且还面对着身体与心灵同在的自我。由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与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世界的共同存在,自我不得不生活在真实和虚拟交织的世界中,这种两重世界的交替生活必将导致网络主体虚拟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我”的失落。网络是个弱社会性的空间,

4、人们在此可以藏匿自己的真实身份、特征和地位,而充分发挥想象以塑造自己满意的多元“自我”。就一种网络游戏环境来说,人们可以同时选择两三种角色来参与游戏,也可以在与不同的游戏者交流时选择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去体验不同的感受。这与社会现实中人格的单一性和确定性相比就呈现出多样性和随意性。于是,现实生活中与虚拟世界中何者为真实的自我就成了一个问题。网络创造的“赛博空间”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其间人们的行为变得“虚拟化”和“非实体化”。这种虚拟“将想象的变为真实的,而且破坏了同真实的任何对照,将真实吸收到自身之中”(鲍德里亚语)。这样一种几近乱真的虚拟使得人们在网络中不用像现实世

5、界中一样受制于各种客观存在,同时又可以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像现实世界中一样交往,从而摆脱诸多道德的约束。人们在网络中尽可以我行我素,但问题是,由于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区别,人格就需要裂化成双重结构,一个适用于网络世界,一个适用于现实生活。“赛博时空”将真实的人格抽离出去了,社会风险也由此增加。吉登斯曾指出,对多数人而言,经验的存封意味着个体与事件和情景的直接接触变得稀少而肤浅,而这些事件和情境却是能够把个体的生命历程与道德性及生命有限这样广泛的论题联结起来。于是,在现实社会中,人格变得二重性了,裂变的人格一旦逾越理性的审视而将虚拟误认为现实时,网络风险就会转变成现

6、实的危险。正因如此我们会发现许多习惯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人,偶尔会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不负责任或草率决断的行为,因为在潜意识中他们已经习惯了像在电脑里一样“撤消操作”,而真实世界中“不可逆”的时间流则会使他付出代价。更有甚者,如果是一种变质的人格并危害他人时,其产生的社会风险将更大。(二)网络主体在信息客体面前的失落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本来支配着客体,现在却反过来为客体所支配。这种状况对主体而言是异化,对于客体而言就是反主体化。主体为客体所异化意味着主体性的失落。网络技术所支撑起的信息平台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科研,但同时良秀不齐、杂乱无章

7、的信息流也反客为主,使得制造和提供信息的道德主体出现了异化状态。正如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描述的“热衷于在闪烁的屏幕前进行假想的毁灭,让自己的闲暇充满好战尚武之举的电子游戏迷,早已将正义感和道德规范置之度外。在当今的社会里,大规模的杀戮被视为一种威慑,尸体只不过是一串统计数字,四千万人的死亡被当作一次胜利,战争的连续升级被看成是和平,他们的正义感和道德规范更是无从谈起。”如果说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工业时代的电子游戏对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有着严重影响的话,那么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拜物教”则对人们的道德主体性有着致命的打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