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范畴篇》实体论

浅议《范畴篇》实体论

ID:9742653

大小:58.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07

浅议《范畴篇》实体论_第1页
浅议《范畴篇》实体论_第2页
浅议《范畴篇》实体论_第3页
浅议《范畴篇》实体论_第4页
浅议《范畴篇》实体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范畴篇》实体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议《范畴篇》实体论《范畴篇》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期的作品,在该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第一个关于存在的哲学范畴表,对存在事物的多样性和知识的多样性意义做出了具体规定和科学的逻辑分析。其体现出来的思想,展现了其和老师柏拉图不一样的哲学致思路径,而且从自身的立场出发致力于去确定作为第一哲学核心对象实体的存在以及实体之外的其他存在。正是基于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于实体学说的初步阐释,亚里士多德在后来的《形而上学》等著作中对于实体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使关于存在的存在的第一哲学的研究和形而上学作为一门专门的

2、学科经过古希腊哲学家不懈地探索终于得以确立下来。  一、前亚里士多德时期对本原问题的思考及亚里士多德的批判  浅议《范畴篇》实体论《范畴篇》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期的作品,在该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第一个关于存在的哲学范畴表,对存在事物的多样性和知识的多样性意义做出了具体规定和科学的逻辑分析。其体现出来的思想,展现了其和老师柏拉图不一样的哲学致思路径,而且从自身的立场出发致力于去确定作为第一哲学核心对象实体的存在以及实体之外的其他存在。正是基于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于实体学说的初步阐释,亚里士多德在后来的《形而上

3、学》等著作中对于实体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使关于存在的存在的第一哲学的研究和形而上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经过古希腊哲学家不懈地探索终于得以确立下来。  一、前亚里士多德时期对本原问题的思考及亚里士多德的批判  西方哲学中实体一词于希腊文ousia,在英文中我们常见它被翻译成substance或essense,在中文中则一般翻译为实体(本文采纳这种翻译),但也有不同的译法,比如汪子嵩将其译为本体。在《范畴篇》中,对实体问题的阐释集中在第5章,因此,第5章顺理成章地成为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精心研读的重要章节。但这并不表明其他章节不重

4、要,其他章节亦是我们准确地把握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问题见解的重要辅助部分,实体主范畴、9个次范畴和后范畴构成了一个层次与脉络分明、有多重内涵的意义X络。因此,要准确理解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所阐发关于实体的思想,我们必须把各章节的论述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去解读。  在亚里士多德追问什么是实体以前,古希腊世界早已开始了对世界的沉思。泰勒斯认为水为万物之源,大地安置于水上;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先于水,是万物原始的基体;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火,恩培多克勒则又主张水、土、火、气同为万物的开端,4种元素在聚散增减之间形成我们的大千世界。这些

5、先哲们集中于从本原的角度探讨宇宙的构成,之后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则进一步推动了对本原问题的深入研究,并继续追问这个世界是怎样建造出来的。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所问:就算万物真由一元素或几元素(物质)演变生灭而成宇宙万有,可是试问生灭何由而起,其故何在?苏格拉底寄希望于从心灵入手来认识外部世界的内在原则,最终走向心灵内在原则的伦理化。而柏拉图则把心灵的内在原则外在化,认为世界存在绝对永恒与不变的一般事物理念,世界万物就是分有、摹仿这些理念而形成的。亚里士多德对于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深感不满,在他看来,变化无常的可感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

6、所以在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术语中,这某物也即个别事物或个体才是最重要的。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虽没有正面集中批判理念论,但却已显示出跟柏拉图非常不一致的哲学主张,以至于不少学者认为该篇文章是宣告亚里士多德自己立场的哲学纲领,是其试图走出柏拉图理念论的困境、寻求自己对本体论问题解释的最初尝试。  在正式给实体下定义之前,《范畴篇》用了4章的篇幅来阐述相关问题。这4章虽由晚期希腊哲学家波菲利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卷首讨论的这些问题之于本体论正如公理、定理、定义、划分规则之于几何学一样,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但是国内学者对于其重要性和必要

7、性却认识不足。国内对这几章内容进行深度阐述的文章所见有两篇,一篇是聂敏里的《亚里士多德论存在本身的结构原则对〈范畴篇〉第1-4章的一个研究》,另一篇是田强的《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两个疑难问题新解》。  二、亚里士多德从词项和事物本身建构的四分法范畴体系  《范畴篇》是对谓词的分类?还是对词项的分类?或是对事物本身的分类?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中一直存有歧义。如卢卡西维茨认为此篇中所作的分类是对词项本身的分类;洛伊德和威廉涅尔、玛莎涅尔则认为此篇中所作的分类是对词项所指称的东西的分类。这些争论在当今哲学界依然存在,究竟孰是孰非?一时难以判断

8、。但是可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一些主张以及他阐释问题的方式以期窥探一二。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语言表述事物,名实相应。在《解释篇》中,亚里士多德曾有这样的论述: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正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