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文学审美观——浅析“尽善尽美”说

论孔子的文学审美观——浅析“尽善尽美”说

ID:9741028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7

论孔子的文学审美观——浅析“尽善尽美”说_第1页
论孔子的文学审美观——浅析“尽善尽美”说_第2页
论孔子的文学审美观——浅析“尽善尽美”说_第3页
论孔子的文学审美观——浅析“尽善尽美”说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孔子的文学审美观——浅析“尽善尽美”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孔子的文学审美观——浅析“尽善尽美”说关键词:尽善尽美文学审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尽善尽美这一成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现代社会也被社会大众广泛的运用,其中心意义是用来形容某件事物好到极点,完美无瑕。①观其成语源头,最早于《论语》中出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此译为,孔子在听到韶乐时,说:美极了,而且好极了。但是在闻武乐时,评价道:美则美矣,好则不尽。②那么,此两首乐曲为何会引发孔子如此不同的评价呢?《韶》,亦名《萧韶》,指的是舜时期的乐曲名,共有九段。《礼记•乐记》中写道:韶,继也。③东汉末年经学大

2、师郑玄对此作注为:韶之言邵也,言舜能继绍尧之德。我们从《韶》乐的命名中可以看出,此曲是表现尧舜禅让,舜继尧德的仁义礼让之事的,歌颂即将继承尧的统治地位的舜君能够传承前任君主尧君的功德并以此对其发扬光大。司马迁在其《史记•夏本纪》曾写道:《萧韶》九成,凤皇来仪,百兽善舞,百官信谐。④也就是说,当乐师演奏完《萧韶》的九章时,神鸟凤凰也仪态万千的前来合着鼓乐飞翔,地下的百兽也闻之翩翩起舞,文武百官们听到此音乐也都不约而同的和谐一致的配合在一起。可见,《韶》在艺术上是极美的,它具有极强的艺术审美性和艺术表现力。因此,孔子赞其尽美矣。《韶》这

3、首曲子在孔子看来,不仅在其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是可取,更甚者,其内蕴的思想内容也是值得推崇的,原因在于韶乐的内容可以对社会大众起到思想教育作用。郑玄对此评价:又尽善,谓太平也,指出了以和谐的,不懂干戈的礼乐形式治理国家,教化百姓,从而使得国家兴盛太平的处事理念,符合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思想,故而称其为又尽善也。正因为《韶》乐不仅具有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的艺术审美形式,而且在其思想内容上又有宣扬仁义礼让的伦理道德价值,使得《韶》乐美和善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使得孔子对其有如此极高的评价:尽美矣,又尽善也。使得孔子在齐国聆听了《韶》乐,对其久久不能

4、忘怀,令他痴迷不已,尽然三个月都食不知肉味,并为自己欣赏音乐达到如此的境界感到不可思议,颇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而《武》乐。又名《大武》,相传是周武王时期的乐曲,其主要成分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历史功绩。我们可在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看到对此历史的记载,虽然武王伐纣顺应了天意和民意,但武王的军队采用残酷的战争手段夺取胜利,在孔子看来有违其仁的思想。因而,孔子认为《武》乐虽同《韶》乐极具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性,但《武》乐的思想内涵不及《韶》乐,即使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对推动社会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且为天下消灭暴君商纣功绩重大,但周武王

5、对死去的商纣夫妇,又射箭、剑击、钺斩其首,不免太无情,且其君王之位并不是通过和平过渡的禅让得来的,是其违背君臣伦理之道,弑君谋逆得来的,充满了血腥和杀戮,曾在历史上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残酷斗争。这样一来,《武》乐便不具备了仁义礼让的社会伦理教化功能,正如郑玄注所说的那样为尽善,谓为致太平也。至此,《武》乐虽然有令人动容的艺术之美,但其思想内容太具杀伐之气,不能给社会大众传播仁义礼让的思想价值观,所以,孔子认为其美和善是不统一的,有尽美矣,未尽善也。从以上对《论语》中《韶》乐和《武》乐的阐释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

6、成者,他的思想以仁贯穿始终。他推崇以诗礼教传家,讲究社会发展的稳定秩序,维护封建礼教的人伦纲常。仁在社会百姓的良好修养中表现为爱人,也就是推己及人,使整个社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网。而对于一国的统治者来说,推崇仁政,是巩固政权的不二法宝。所以,孔子认为《韶》是尽善尽美的,因为其表现尧舜以礼相让君位的故事,能让百姓从国家元首的具有崇高美德的表率行为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顾及他人的感受,泛爱众,礼让且仁爱他人的。而《武》乐的艺术形式虽然值得欣赏,但其思想的内涵因达不到教化百姓,引人向善的作用,在孔子看来是未尽善矣。由于孔子对西周宗法制度

7、社会伦理道德的推崇,使其将善作为文艺审美最为核心的标准孔子认为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制定的,其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他主张周朝的制度。与此相应,作为维护周朝宗法制度的社会礼仪制度的纽带伦理道德,在孔子看来也是完美的,因为善的存在。从此意义看,孔子的文学审美观,实际上是一种伦理道德型的审美观。他虽然把善置于文学审美的最高标准,却也包容美的存在,二者的有机融合才为文学的最佳境界。孔子在文学艺术上主张的尽善尽美,实质是要求文学艺术在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上要做到和谐一致的同一性。同时,孔子这一篇章对善和美这两个概念有了明确的区分,这在我国文艺

8、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先秦时期,人们对于善和美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不加区分,美善同义是当时普遍流行的观点。到了孔子这里,其观点发生了转变,认为此二者不可同一而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