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村孤儿抚育的变迁——从宏观社会结构与农村社

浅论农村孤儿抚育的变迁——从宏观社会结构与农村社

ID:9738894

大小:58.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7

浅论农村孤儿抚育的变迁——从宏观社会结构与农村社_第1页
浅论农村孤儿抚育的变迁——从宏观社会结构与农村社_第2页
浅论农村孤儿抚育的变迁——从宏观社会结构与农村社_第3页
浅论农村孤儿抚育的变迁——从宏观社会结构与农村社_第4页
浅论农村孤儿抚育的变迁——从宏观社会结构与农村社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农村孤儿抚育的变迁——从宏观社会结构与农村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论农村孤儿抚育的变迁——从宏观社会结构与农村社论文关键词:农村孤儿抚育 社会变迁 社会福利论文摘要:农村孤儿抚育是农村孤儿福利甚或农村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缩影。农村孤儿抚育问题探讨的不仅是某一特殊群体和某一类特殊性论题,作为一项社会事实更牵涉到社会结构的多个层面和领域,故需要探讨国家宏现层面整体性的社会政治变迁和微观层面农村社会自身的社会政治变迁对农村孤儿抚育问题的总体性影响,并将之里于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大背景下,关注农村政策变动下孤儿抚育所体现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态与互动过程。一、宏观社会变迁中的农村孤儿抚育农村孤儿抚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具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具有鲜明对照意义

2、的历史时期就是建国前后和改革前后。在这两个大的时期前后,随着宏观社会政治变迁和国家、农民与农村社区之间关系的变化,农村孤儿问题的产生原因、抚育方式、特别是抚育主体承担责任的状况存在着显著差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确立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带来整个社会结构重大变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政治变革。在这一时间点前后,共产党通过农村的土地改革和城市的改造计划彻底地改造了基层社会的基础性结构和运行机制,其组织、机构和人员前所未有地渗透到社会的最低层和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传统中国,整个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的基本政治社会结构是费孝通先生所言的“政治双轨制”,一是自上而下的

3、官治体系,借助于皇帝和官僚维持县以上正式行政系统的运转。二是乡村社会的自治体系,依托士绅实现乡村社会的自我运转。在常规状态下,两套体系自成一体,互不干涉,保持一种“超稳定”结构和状态。官治系统很少进人自治系统,乡村社会的管理体系从未实现行政化。在常规状态,国家层面的政治生活与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正如孙中山所说:“在清朝时代,每一省之中,上有督抚,中间有府道,下有州县佐杂,所以人民同皇帝的关系很小。人民对于皇帝只有一个关系,就是纳粮,除了纳粮之外,便和政府没有别的关系。因为这个原故,中国人民的政治思想就很薄弱,人民不管谁来做皇帝,只要纳粮,便算尽了人民的责任。政府只要人

4、民纳粮,便不去理会他们别的事,其余都是听人民自生自灭。而且,官僚体系的隔离使得社会基层与国家上层很少发生有意义的政治联系,“在皇帝与老百姓中间,隔着很长的一套官僚机构,老百姓伏在地上,皇帝位高比天,如是‘天高皇帝远’,在我们传统社会结构里使得皇帝与老百姓在表面上隔成毫无关系的两极,皇帝在老百姓的心里是天生的圣人、可望而不可及,加以历史典籍的渲染,传说的流行,因之皇帝变成了一个神明的天子。在这种社会政治结构中,国家基本上不介人村庄和农民的事务,在法律事务上处于“无讼”状态,村庄的公共事务和农民自身的私人事务都是由自己办理的。不过,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家族和宗族对于社会个体生存、发展和社会交

5、往的维系作用。因此,诸如孤儿抚育等帮扶性行为更多的是由家族、宗族和村庄共同体来提供的,国家除了对超越村庄范围的天灾人祸导致的大范围灾荒进行一定的拯救外很少介人常态的农村救助问题。但是,1949年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与农民、村庄社区不再处于疏离的状态。国家对乡村社会进行政治渗透、意识形态更换和社会重建过程中,其宏观层面的政治生活开始实质性并日益频繁地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有意义的联系,国家自然就不可能对农民的生活困境采取漠视的态度,消极处理。而且,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和工作路线等也对其行为趋向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这些价值观念和实际行动主要体现在1949年后逐年颁布的法律

6、、法规、政策和各种社会福利制度之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等法律,在总体上和形式上对孤残儿童予以法律保护。需要指出的是,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更多是在整体性的制度层面进行一般性的制定、管理和监督行为,基本上没有对农村的福利事业和特殊困难群体采取有保障的、充分而有效的社会政策。对于农村孤儿群体而言,直接提供支持和保护主要是家庭、亲属和村庄集体。尤其是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和人民公社时期,在家庭和亲属无力承担孤儿的抚育责任之后,往往是村庄集体负担孤儿的抚育责任。这与当时实行

7、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有很大关系,用于村庄公共事务的物资在统一分配形式中也有一定的制度保障。1956年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提出建立农村“五保”救助制度。该制度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以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依靠。”在这一阶段,另一个比较明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