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 语境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指词语或句子的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交际情景(交际场景、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话题、面部表情等副语言手段)和民族文化背景等。[1]语境对言语交际具有制约作用。网络交际语境在某些方面跟日常交际语境很不相同,网络语境对网络语言的特点有着重要影响,值得探讨。本文所说的网络语境主要指聊天室、、MSN、小纸条对话等典型的网络即时交际语境。 一、网络语境的特点 言语交际要么是即时的口语交际,如面对面谈话、打等;要么是非即时的书面交际,如写信、拍电报等。前者是双向的,后者
2、是单向的。以网上聊天、对话为代表的网络交际兼有了双向交际的即时互动性和单向交际的书面表达形式,同时还具有交际双方互不相识(多数情况如此)的双盲特性。总体上说,典型的网络交际是一种动态的双盲书面交际。这样的语言交际具有不同于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特点,具体说有以下三个。 1.网络交际空间的无限开放性。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交谈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场景等是相同的、共有的。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交际的时空限制,两个身处异地的人通过也可以进行言语交流。网络与一样打破了现实时空对交际主体的限制,而且更彻底。网络覆盖全球,把五湖四海的人联系起来,把想
3、参与网络交际的人集中到虚拟的网络中,网络交际空间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交际“时空无阻碍”。[2] 2.语码输出的低效性。面对面语言交流,可以同时传递听觉信息(词语、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和视觉信息(表情的、眼神的、肢体动作的等),在有限时间内传送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在网络语境中,信息的交流受到了明显的限制。首先,有声语言必须转换成无声视觉符号;原来辅助性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传递的信息,也必须转换成视觉语言符号。其次,信息传递过程中多出一个信息码转换环节(键盘输入),而且多种信息要通过单一的网线传递。要言之,网络交际中要传递
4、的各种信息必须用视觉符号通过网线一个一个地进行传输。 与面对面的口头交际相比,视觉符号的线性传输的速度很慢。我们统计了一段长度为2分2秒的视频新闻,播音员和画面人物说出的总字数为588个,平均语速为289字/分钟。普通人语速大约为170字/分钟,而打字速度受到操的熟练程度、输入法的科学性、字库选字的准确率等因素的影响,普通人输入汉字的速度只有每分钟30-50字左右。另一方面,面对面的口头言语交际,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同时传输,而网络信息交际只有单一的书面化视觉信息传输,所以,单位时间内,网络传输的信息量必然大大小于面对面的自然交际。也
5、就是说,网络信息输出效率是较低的。 人们通常认为网络交际有快捷高效的特点,但情况要具体分析。如果与书信、电报交际相比,网络交际有即发即收的特点,当然是快捷高效的。与交际相比,是口语的自然编码,速度较快;网络编码是书面的人工编码,速度较慢。与面对面交谈相比,网络交际传输的效率就更低了。 3.网络匿名促成的交际环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网络交际语境是交际双方互相不见面的“双盲”语境,这是构成语境虚拟性的基本条件之一,而网络匿名的使用更提高了语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 人们上网聊天目前通行的是使用网络匿名,即上网的“现实人”需要在网络上申
6、请一个网络虚拟身份(ID),这个虚拟身份就成为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虚拟人”。通常,虚拟身份隐藏(不显示或不完全显示)了现实人在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特征,如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社会地位甚至性别等。这样的匿名制实际上是把特定的“虚拟人”与特定的“现实人”之间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隔离,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了隔离,把言语交际的自由权利与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行了隔离。这对网络虚拟语境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匿名制掩盖了交际者的真实身份特征。虚拟ID在身份特征设定上有很大的自由度,比如网络昵称、性别、年龄等都可以自由设置。正因
7、为如此,ID的身份因素,在虚拟语境中的重要性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在网络中初次交际,人们最多注意一下对方的ID性别、年龄,其他细节因素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因此,跟现实语境相比,交际者的身份特征大大简化了。 其次,匿名制简化了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由于匿名制,此ID与彼ID之间不存在现实社会里的各种上下尊卑关系,交际双方从根本上取得了平等的地位,即便是BBS上社区管理员、版主与普通网友之间,虽有虚拟的等级关系,但约束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比如,一个社会人跟单位领导的交际,由于权势关系的存在,言语交际需要遵循社会礼仪规范。在网络之上,版主、管理员虽
8、然对普通ID有管理权限,但普通ID与“领导”之间的交际依然要自由得多,体现出更多的平等性,普通ID之间就更是绝对平等的了。因此,虚拟交际双方从根本上说是彼此平等的。 最后,匿名制隔离了网络言语行为与现实行为责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