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耿介拔俗”的一代史学巨匠

简析“耿介拔俗”的一代史学巨匠

ID:9724064

大小:62.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5-06

简析“耿介拔俗”的一代史学巨匠_第1页
简析“耿介拔俗”的一代史学巨匠_第2页
简析“耿介拔俗”的一代史学巨匠_第3页
简析“耿介拔俗”的一代史学巨匠_第4页
简析“耿介拔俗”的一代史学巨匠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析“耿介拔俗”的一代史学巨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析“耿介拔俗”的一代史学巨匠丁山先生于1921年8月到北京大学文科旁听,1926年8月自国学门肄业离开,先后五年,承学于学界吐故纳新之时。顾颉刚在述及丁先生生平时,特别提出先生在北京大学为偷听生,后被沈兼士发现,会试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攻读。沈兼士为太炎门生、古文字音韵学专家,也是北京大学国学门的创建者之一。能够发现丁先生并助其进入学术界,想必是这位来自皖派中心的少年人的才情和对古文字音韵的兴趣令沈兼士青眼有加,两人由此结下终身的师生之谊,同时开启了丁山先生学术研究的传统小学的起点。据丁山先生自己

2、回忆:早岁受书,偏读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等诸贤之书,在北京大学国学门暇则赴钱玄同先生讲坛聆听其论中国音韵之变迁。我们已经很难看到这段时间内更多的直接材料,来了解丁山先生的受学情况。可此时的北京大学经历着新文化运动后新旧学风的激荡,桐城派的没落与太炎门生的崛起,胡适提倡的科学方法、新考证学风的盛行,以及整理国故运动的蓬勃发展,这些应该给初涉学问的丁山先生留下颇深的印象。北京大学国学门被认为是现代学术研究机构之滥觞,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举足轻重。与传统学术的师

3、徒传承不同,现代学术机构在新生代学人的成长中扮演的作用非常突出,由师宗一人到转益多师,虽少了一些门户之见,但学生的根基不深,更容易趋新跟风,成为学术流转的风向标。蒙文通说:讲论学术思想,既要看到其时代精神,也要看到其学脉渊源。丁山先生最早出版的书是《荀子均(韵)集》(1923年),便明言因受章太炎考周代古音的启发,认识到章氏考古韵不根于经,而本楚赋。丁山先生进一步平等看待诸子与经书中的音韵,认为《老子》、《列子》、《管子》等诸子的重要性不在经赋之下,遂有志于诸子音韵之学,仿照晋代吕静的《韵集》,先从《

4、荀子》中的音韵入手进行研究④。对于一个正处求学期间的少年,这显然是一部对传统小学有继承和创新的天才之作,可惜的是,丁山先生的遗稿中有关诸子音韵的部分并未能付梓出版,即使有,想必也如朱一新所谓学之成就,视乎其时,非其时而语焉,莫之应也。丁山先生在另一本早期著作《说文阙义笺》开卷就提到沈兼士的影响:民国十四年冬,山读书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沈兼士先生命以慧琳音义引说文斠今本之异同,补段氏说文订钮氏校议沈氏古本考之阙失。间亦恭之毛诗郑笺三礼注尔雅方言之流。探许说之原,验之秦汉金石刻辞,正篆文传说之误。业师沈

5、兼士对丁山先生的启发和教导,无疑激发了丁山先生研究的兴趣,但丁山先生并没有奉传统小学为圭臬,亦不屑于字句异同之比勘,目的是借许书以探中国文字原始,还定许书之谬,并认为以卜辞金文皮傅许书之事易,以制度文物古音通转古文义例证许书形体训诂之误难。其实,对传统学问的继承,除得到沈兼士的指导,丁山先生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受王国维的影响也比较多。他说:王静安先生考之制度文物,本之诗书义例,通之古音假借,参之彝器文字变化,讨论一字,揆之本文而协,验诸他卷而通,盖自洪朱以来,未尝有精贯如此者也。不仅在研究方法上效法王国维

6、,他在文字起源问题上同样认同传统一元论,认为自古文而箍文而篆文分隶书。学界一般认为《古史新证》一书中可以看到王国维对古史辨的回应,但是从学术渊源来讲,丁山先生为学术研究典范的此消彼长预留了更多可以探讨的余地。《荀子均集》、《说文阙义笺》之外,丁山先生在文字音韵学方面的著述还有《中国文字学通论》、《中国文字学史料索引》、《六书述谊》、《说文学参考资料》瑏瑠。这些著述基本在传统小学的范围内,研究中国文字形义之变迁及其缘起,推阐其功效与通例。丁山先生并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自己研究古文字的原因。一是洞悉初文本义

7、及其变迁之迹来了解古代文艺思想;二是有志古代方言今世方言,不可不知文字学;三是了解古代文法学;第四个方面揭示了他日后的治学取向,特引述于此:太古之事,孰志之哉?三皇之事,或存或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三皇之事,或隐或显,亿不识一;当身之事,或闻或见,万不识一;目前之事,或存或废,千不识一。太古至于今日,年数固不可胜纪;伏羲以来,三十余万岁,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无不消减。而谯周苏辙胡宏罗泌之流,乃于敢考古,实其荒唐!盖中国史记,秦以前尚略,其详靡得而说?然荒古宫室,为四屋相对形,则见于殷墟书契;符命之策

8、,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则著于颂鼎吴尊;载重之车,有轮有辕,则见于《殷墟书契精华》;此由文字本身,足证有史前宫室器用。藏尸茻间之谓葬,是知古人之葬埋惟艸;因生而受姓,是知古人之姓氏从母族;力田之谓男,女帚之谓妇,是知男主外,妇主内,由来已久;此由文字本身足证有史前之风俗制度。一切史料,未有不加文饰者;独此少数象形会意文字,无意中保留不少忠实之古代史迹;故有志中国古代史者,尤不可不知文字学。在丁山先生涉足学界初期,接受的是传统小学的训练,以文字学为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