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22144
大小:5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6
《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在心内科疾病中占有很大比重,生化标志物能对ACS的诊断、鉴别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本文阐述了骨髓相关蛋白、缺血修饰蛋白、胎盘生长因子、心肌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在ACS诊断、鉴别和危险分层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生化标志物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特指冠心病中急性发病的临床类型,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性心梗(NSTEMI)、ST段抬高性心梗(STEMI)。ACS的病理生理基础主要包括内膜损伤、斑块破裂、
2、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这些病理因素相互作用导致ACS的不同类型。ACS患者多因急诊入院,症状多样,病情变化快速,需要医务人员迅速准确诊断、判断危险性并制定治疗方案。目前诊断ACS主要依靠症状、体征、12导联心电图及生化标志物。对于STEMI患者12导联心电图的异常结果最易得到,而对于UA和NSTEMI患者,则依赖医务人员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心电图及生化标志物等进行诊断。但是心电图对急性心梗的诊断敏感性仅为60%[1],30%患者没有典型胸痛症状[2],ACS没有典型体征,所以ACS容易误
3、诊。一方面,许多初步诊断为ACS的患者经冠脉介入造影后发现并不是ACS,耽误患者其他疾病的诊治;另一方面,一些ACS患者未被及时发现,造成患者人身财产损失及许多医疗纠纷。因此,寻找一种早期出现、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检验方法简便易行的生化标志物成为ACS诊断治疗方法发展中的重点。现有研究中,肌钙蛋白、肌红蛋白、CRP、CK-MB等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对ACS的诊断价值已经较为明确。本文阐述除肌钙蛋白、肌红蛋白、CRP、CK-MB之外的一些生化标志物在ACS诊断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1MRP8/14骨髓相关
4、蛋白(MRP)-8和14属于S100蛋白家族中的两种钙粘蛋白,主要通过结合Toll样受体-4(TLR-4)和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参与钙依赖信号的转导、细胞骨架重建等来调节髓系细胞的功能。炎症反应中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激活后,MRP-8和MRP-14形成二聚体MRP-8/14,调控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募集、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从而调节血管炎症,对血管损伤做出生物反应。因此,MRP-8/14参与不同血管炎症性疾病如血管炎、动脉粥样硬化等[3]。LukasA.Altg/g,比骨骼肌细胞中
5、的含量高10倍。具有很好的心肌特异性[24]。正常人体内血清h-FABP含量很低(1-11.4mg/L,中位数1.5mg/L)[25]。胸痛半小时病人血清h-FABP浓度上升超过正常范围,峰值出现在再灌注治疗后4小时或者无再灌注治疗的8小时之后,24小时内恢复至正常范围[26]。胸痛4小时内AMI病人血清h-FABP浓度明显上升,其灵敏度明显高于肌钙蛋白(h-FABP73%,cTnT55%,P=0.043),但是4小时之后,其灵敏度与肌钙蛋白相比没有明显优势[27]。但是另外一项研究中,胸痛6小时内就
6、诊的ACS病人,其血清h-FABP升高的灵敏度(98%)、特异性(71%)明显高于CK-MB(灵敏度86%,特异性52%)和cTnI(灵敏度77%,特异性20%)[28]。根据ROC分析,h-FABP能在早期很好地区分因缺血性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和非心脏性胸痛,其曲线下面积为0.965(95%CI0.945-0.979),其区分阈值为17.7ng/ml[29]。另外,h-FABP水平能够很好地预测ACS患者的预后,尤其是对中低危患者的预后评估优于肌钙蛋白[30]。但是,血清h-FABP水平与血清肌酐水平
7、及年龄增加而上升,所以对于老年及肾功能不全患者h-FABP对于ACS的诊断价值有所下降[31]。综上所述,MRP8/14、IMA、PlGF和h-FABP在鉴别诊断ACS及预后评估方面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弗明汉心脏中心的一项研究中,入组3209名病人,将BNP、CRP、NT-proBNP、肾素、醛固酮、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10项生化标志物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多种标志物积分较高的患者其死亡率是积分较低患者的4倍,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2倍[32],因此,联合应用多种生化标志物对患者进行危险
8、分层,能够准确评价患者预后,降低患者致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会发现更多更早期、敏感性特异性更高的生化标志物,为ACS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参考文献[1]PanteghiniM.Acutecoronarysyndrome:biochemicalstrategiesinthetroponinera.Chest2002;122(4):1428-1435.[2]CantoJG,ShlipakMG,Rogersarx,G.andChevio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