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激进,还是保守?——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论争的回顾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激进”,还是“保守”?——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论争的回顾与反思关键词:“保守与激进”之争;社会思潮;发展模式“保守与激进”之争是9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的一个中心话题之一。从80年代末至今,旷日持久,争论却依然不休,没有定论。对这场论战时间、规模和深刻性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学术话题进行一个学术观察和反思是必要的。本文的反思主要基于现代性的视野并结合中国现代化的实际。一、“保守与激进”之争的历史回顾争议主要源于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不同阐释,直接发起人为海外华人学者林毓生和余英时。论题焦点为对“五四”和“文革”的理解及其关联性。1979年林毓生著《中国意识的
2、危机——五四时代激烈的反传统主义》,1986年、1988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初版、增订再版,1988年,三联书店又出版了其论文集《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林毓生认为“五四”犯了“整体性反传统主义”和“文化化约主义”的错误,这种错误本质上是“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有机式一元论思想模式”,是“受儒家强调‘心的理知与道德功能’及思想力量与优先性的思想模式的影响所致”。[①]“毛泽东晚年竭力坚持的文化革命的思想和激烈的反传统与五四运动激进遗风有密切联系”。[②]1988年9月,余英时在香港中文大学作了题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的演讲[③]。余英时
3、宣称:在近代中国,因为政治现实太混乱,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激进主义,只有变的程度不同。大多数知识分子在价值上选择了往而不返的“激进”取向。[④]“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就是一个激进化的过程。最后一定要激化到最高峰,文化大革命就是这个变化的一个结果。”[⑤]1989年,余英时的著作《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内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一文。1991年7月在美国纽约召开了“中国重要转型期知识分子的角色与贡献”学术会议,海外汉学家认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乌托邦理想与不断激进化的过程……以及这一思想趋向所埋下的自我毁灭的种子”。
4、[⑥]1992年4月,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在香港《二十一世纪》上发表争鸣文章《激进与保守:与余英时先生商榷》,余英时也在《二十一世纪》同期发表申辩文章《再论中国现代思想中的激进与保守》。《二十一世纪》从此成为“保守与激进”大规模、长时段论战的主要阵地。1993年,北京大学陈来教授在《东方》杂志创刊号上发表《20世纪文化运动中的激进主义》一文,全面反思“五四”以来的文化激进主义。此后,激进与保守之争成为热点。《开放时代》1997年第2期有陈炎对姜义华教授的访谈《激进与保守:一段尚未完结的对话》。2003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
5、学、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研讨会。与会者认为,激进思潮与保守思潮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各自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特性。两种思潮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宝贵财富,同时推进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⑦]算是对“激进与保守之争”作了初步的总结。不过论战远未结束。“保守与激进”之争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是保守主义占主导,还是激进主义占主导?二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主潮引发的社会政治后果主要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关于第一个问题,主要有十种观点:其一,激进主义主流说;其二,保守主义主流说;其三,自由主义主流说;其四,
6、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同为主流说;其五,主张区别政治与文化不同层面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其六,“文化激进主义”与“政治激进主义”连锁支配说;其七,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相互制衡说;其八,具体分析说;其九,不作界定或难以界定说;其十,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有共同的底线,都属于自由主义思想阵营。关于第二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其一是,主张激进主义占主流的学者认为,从“五四”到“文革”,激进主义一脉贯穿,引发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其二是主张保守主义占主流的学者则认为,引发严重社会政治后果的恰恰是保守主义,而非激进主义;其三,反对把“文革”与“五四”挂钩,反对否定革命
7、运动;其四主张区别社会思潮与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即区别“思变”与“事变”;其五,后果难以认定。以下结合论战的实际对上述观点进行观察和思考。二、对余英时与姜义华的论争的观察与批评余英时与姜义华的论争揭开了“保守与激进”大规模、长时段论战的序幕。可以说是“保守与激进”由“论争”发展到“论战”的导火索。两位先生的论争对于观察和反思这场学术论战也具有典型性,因为此后的论争基本是对于二者的回应和深化。因此,我们首先需要解剖“余姜论争”。余英时设定保守和激进的坐标是“相对于现状”[⑧],他认为,在近代中国,政治现实太混乱,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激进主义
8、,只有变的程度不同。大多数知识分子在价值上选择了往而不返的“激进”取向。[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