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解读《庄子》哲学中的“身体”

简析解读《庄子》哲学中的“身体”

ID:9709319

大小:59.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5-05

简析解读《庄子》哲学中的“身体”_第1页
简析解读《庄子》哲学中的“身体”_第2页
简析解读《庄子》哲学中的“身体”_第3页
简析解读《庄子》哲学中的“身体”_第4页
简析解读《庄子》哲学中的“身体”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析解读《庄子》哲学中的“身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析解读《庄子》哲学中的“身体”解读《庄子》哲学中的“身体”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解读《庄子》哲学中的“身体”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身体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庄子》在“离形去知”的口号下坚持这样的观点,即身体是人在世的基础之维,身体与外物、自然直接相关,并与之有着类似的属性。然而身体中的物性在智虑思维的作用下有变异为物欲的可能,身体应在顺物而无容私的状态下与物相接,这是人在有限性的身体中投向无限过程的契机。身体中本然具有的机制使其与“天”有着相通的可能,故应“乘身”而“藏形于天”,道在身-心的统一体中得以展现。因此若将身体置入对身体的认识以及超越过程中的

2、不同阶段,则可以理解在《庄子》哲学中并存着的“堕肢体、黜聪明”与“形全精复”的看似矛盾的主张。这一内在思路可以概括为由观而知身,知身以乘身,乘身以化神。  关键词:身体;物;身心;乘身  :A    一、身体作为基本在世之维    一般情况下,在中国古代文本中的身与躯体同义,身:“躯也,总括百骸曰身。”[1]卷二十九·身部在儒家学说里,身体致力于摆脱肉体之躯的素朴性,不再是天然生成的中性物,它还承载着伦常道德的内容。《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2]卷一·开宗明义身体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天赋资源,它还在个体所属的群体关系中承担着某种义务和责任。所谓“大任有身”,身体进入伦理关系之

3、后,在社会传统中承载更深广的作用。黄俊杰先生对此有很精辟的概括,他认为儒家的身体可以归为四类:作为政治权力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社会规范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隐喻的身体。[3]在道家哲学中,身与政治权利和社会规范也并非隔绝,《老子》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4]十三章但在《老子》那里,身体并没有通过修齐治平之道而与心相合,身-心统一的基础也并非依托于儒家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念。在《庄子》哲学中,对身体的关注则更侧重于身体与天地的原初关联,而与政治和社会规范似乎渐行渐远了:“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

4、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5]让王第二十八在《庄子》看来,身体在儒家传统中被赋予的伦理道德内容如同“青黄而文之”的牺尊之木,“美恶有间”而“失其性”。《庄子》推崇的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5]马蹄第九,人与自然的感通缘于以自然之身体居处其间,与物的齐同,与禽兽的相处不害,都回归到身体内在于天地自然的层面。人以身体与世界的感通而处于世间,以身体为出发的极点向相对于自身的外在世界投射出认识的目光。“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6]系辞下,取法自然的切身观察以相关于肉体的存在为对象。在《庄子》那里,“山无蹊隧,泽无舟梁”[5]马蹄第九的本然世界不仅是人类社会进

5、展中的一个阶段,更是人在世之初的逻辑起点,在此目光投射之下呈现的身体的原初状态,是既无工具性也无目的性的与自然相沟通的身体。本然的身体无需借助任何工具,无需改造自然以适己,身体与自然本来有着天然的融通,自然在身体之中体现自身,身体在自然之中发现自己的本然状态。  《庄子》对自然之身体及身体之自然的认识始于“观”。在易学传统中,身体即被认作观察过程中的联结契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6]系辞下,身体既是被观察、取法的对象,也暗含了身体参与认识过程的意蕴。身体参与认识,并非是指身体的感官功能将对象产生的知觉原封不动的呈现给精神,身体对作用的形成也起到了构造性的作用。观在本源的作用上首先

6、是一个身体动作,意味着人在自然状态下身处某种境域之中以一定的势位投射出的视角,关涉到外在境域与内在结构交际之处的接受性和作用形成。《易传·系辞》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6]系辞下观察者委身于天地之间,在这个前提之下,基于对现象的观察总结出自然规律和本质,这个过程亦可推之于对社会人事的洞察。《庄子》中也存在着一条类似的内在思路,即观不仅具有认识的意味,也表征人的在世结构。人基于某种视角和地位的观察孳乳于身体的世缘性。人在身体中的存活将自我置身于某种关系性的在世状态,在这种关系性中人难免受着前设和限界的牵扯。观往往带有理论的准备和预设,这种前见是难以避开的存活结构。作为受到

7、自己存活境域和存活结构制约的有限存在,我们的立足之处也是特定的,这使得事物以偶然但并非任意的角度面向我们。当然理论接受的前提也影响着我们的视点,但视点的存在更多的决定于不可选择的存活境域。人的视点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转移,而这种变动乃是在世状态的涉身性绽露。人在时空中的存在特征来自于身体呈递出的既受束囿又在变动中自由投射的观察视角,世界在身体之观的开启下不断涌出,“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5]德充符第五,现象世界从生发之处就以连绵延续且不为主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