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对主体的要求

论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对主体的要求

ID:9706994

大小:6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5-05

论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对主体的要求_第1页
论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对主体的要求_第2页
论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对主体的要求_第3页
论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对主体的要求_第4页
论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对主体的要求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对主体的要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对主体的要求[摘要]现行环境管理模式缺少对主体的关注,在分析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的意含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应当不仅重新思考环境管理主体的范围,对环境管理主体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这包括在价值观上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相对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在伦理观上正确处理经济理性、生态理性、法律理性的关系;在利益观上正确处理整体利益和部分利益、代内利益和代际利益的关系等方面。[关键词]生态化环境管理;主体素质;主体观念[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1674—5450(2010)01—0032—03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

2、明”的政治主张,不少城市以此为契机展开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新规划,这在环境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新课题,不仅要求我们重新思考环境管理主体的范围,同时思考要进一步进行环境管理的模式创新、对于环境管理的主体的要求等问题。本文在分析原有环境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主体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模式——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并分析了这种新型的环境管理模式对主体的要求。一、现行环境管理模式缺少对主体的关注自19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就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对环境问题的成因也出现了各种解释,但这些分析基本上是把环境问题看作单纯的技术问题、经济问题,从而把环境管理仅仅等

3、同于治理污染,或者以单纯的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但是,单纯从具体的实物层面上寻求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并试图通过改进技术和经济管制等方式解决环境问题,没有意识到原有环境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主体缺失,没有从根本上探求产生环境问题的人性根源。原有环境管理模式的主体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理论上“见物不见人”。马克思早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展开了严肃的批判,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

4、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原有环境管理模式存在的理论缺失与之相类似,只是从技术、工业产品等实物本身人手,对环境进行修补和改善,对作为主导因素的环境管理主体关注却并不多,从而出现马克思所说的“见物不见人”的理论缺陷。尤其看不到人的思想对人的行动的制约作用,从而意识不到要使环境有根本转变,从根本上必须从人的观念上下功夫,从调动广大的环境相关者的思想和行动人手。如果人的思想观点变化了,思路理顺了,行动上自然会发生质的转变。其二,对主体范围的理解不够全面。环境管理涉

5、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纵向上看,包括环境评价、环境监测、环境立法、环境影响、环境反馈、环境治理等各个环节,从横向上看,包括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水资源环境管理、土地资源环境管理、森林资源环境管理、农村环境管理、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等各个层面。这样,在不同区域、不同阶段中,就会有不同类型的环境管理主体,他们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由于原有的环境管理模式往往把环境问题简单化,把环境问题看作单纯的技术问题、经济问题,从而把环境管理仅仅等同于治理污染,或者以单纯的经济手段进行管理,这样,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主要是单纯的由政府命令控制的强制管理方式

6、,其单一性体现在经常只是对环境失衡进行政府干预。虽然环境管理首先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工程,领导干部特别是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领导起着中坚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环境问题向全球化扩展,环境形势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许多新的环境问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如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问题,仅靠单一的命令强制方式远远不够了,需要采取综合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和环境诸多方面的战略和政策措施,甚至需要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改变社会文化才能取得长期效果,因此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二、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的意含和特点(一)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的意含

7、任何一种生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中,它所生存、活动、繁殖的空间便是它的环境。生物需要与环境之间实现交换,以便获得需要的物质与能量。人们一般把这种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研究这些关系的学科就是生态学。无数历史上的兴衰更替表明,如果人类严重破坏森林和其他绿色植被,过度使用土地,致使生态恶化导致沃野变为荒漠,人类文明也将随之衰落。所以,生态是所有自然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环境载体,是许多可再生资源孕育和循环的母体。如今,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所引发的人类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日渐重视,”生态”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走向了社会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共处,

8、渗入到了更多的社会领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