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565.1-2013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pdf

DB33T565.1-2013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pdf

ID:97037

大小:432.53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06-21

DB33T565.1-2013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pdf_第1页
DB33T565.1-2013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pdf_第2页
DB33T565.1-2013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pdf_第3页
DB33T565.1-2013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pdf_第4页
DB33T565.1-2013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DB33T565.1-2013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ICS65.150B51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565.1—2013代替DB33/T565.1-2005、DB33/T565.2-2005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MeretrixmeretrixPart1:Technicalspecificationsofculture2013-12-31发布2014-01-31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3/T565.1—2013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代替DB33/T565.1-2005《无公害文蛤第1部分

2、:苗种繁育技术规范》、DB33/T565.2-2005《无公害文蛤第2部分:池塘养殖技术规范》,与原标准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删除了术语“壳高”、“规格合格率”、“伤残空壳率”、“杂质率”,增加了术语“亲贝”、“催产”、“D型幼虫”、“壳顶幼虫”、“眼点幼虫”、“稚贝”,见3。——在苗种繁育中增加了倒池的技术要求,见5.4.3.3;在稚贝培育中删除了培育池、培育方式的技术要求;——增加了中间培养的技术要求,见6;——文蛤养殖技术要求中,调整了池塘敌害清除所用生石灰及漂白粉的量,见7.3;——增加了养殖模式图。本标准由浙

3、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本标准起草人:吴洪喜、周朝生、谢起浪、柴雪良、黄振华、蔡景波、曾国权、周志明。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565.1-2005;——DB33/T565.2-2005。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IDB33/T565.1—2013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1范围DB33/T565的本部分规定了文蛤(Meretrixmeretrix)养殖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苗种繁育、中间培育、养殖等技术要求。本部分适用于文蛤繁育、中间培育和养殖。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

4、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SC/T2042文蛤亲贝和苗种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亲贝可繁殖贝苗的、性腺已成熟的成贝。3.2催产利用注射外源性激素和适宜的生态环境促使亲本产卵和排精的措施。3.3浮游幼虫营浮游生活的各期幼虫的总称。3.4D形幼虫又称初期面盘幼虫,或直线铰合幼虫。此期幼虫的主要特征是

5、由壳腺分泌贝壳包裹了全身,形成两片侧面观象“D”字形的壳。1DB33/T565.1—XXXX3.5壳顶幼虫D形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铰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形成壳顶,此期幼虫称之为壳顶幼虫。3.6眼点幼虫eyepotlarvae在壳顶幼虫后期,幼虫足的基部出现的一对黑褐色腺体的幼虫。3.7稚贝幼虫向成体过渡的一个发育阶段。主要特征是面盘完全退化,钙质的贝壳形成,用鳃呼吸和摄食,足部发达,营底栖生活。3.8壳长壳前端至后端的最大距离。4环境条件4.1产地环境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4.2养殖用水应符合NY5052的规定。5苗种繁育5.1设施具有贝类人工育苗所需的幼

6、体培育池、藻类培养池及与之相配套的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设施。5.2亲贝及其处理应符合SC/T2042的规定。5.3催产和孵化5.3.1催产阴干刺激8h~12h后,流水刺激2h~3h。5.3.2洗卵用清洁海水反复洗去多余精液和杂质,也可结合捞泡沫、加换水等方法去除多余精子及杂质2DB33/T565.1—20135.3.3受精卵孵化原池孵化,持续微充气孵化,受精卵密度20颗/毫升~40颗/毫升。5.4浮游幼体培养5.4.1密度发育为D型幼虫后20h内,用300目~350目筛绢网排水收集到育苗池培养。培养密度为8颗/毫升~15颗/毫升。5.4.2饵料及其投饵D形幼虫宜投金藻、

7、角毛藻等细胞个体长度小于6µm的新鲜单细胞藻类,壳顶幼虫还可投扁藻、小球藻等藻类。每天早晚各投饵1次,投饵量以幼虫存池数量和胃饱情况灵活掌握。D形幼虫期,投饵后444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1×10个/毫升~5×10个/毫升;壳顶幼虫期,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5×105个/毫升~1×10个/毫升。5.4.3水质控制5.4.3.1充气持续充气,保持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5.4.3.2换水幼虫期先后分别用300目、250目、200目3种规格的筛绢网箱换水。一般日换水1次,总换水量为30%~80%。5.4.3.3倒池一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