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98387
大小:95.8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5
《七年级生物下册单元目标检测题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http://www.7caiedu.cn七年级生物下册单元目标检测题(三)(内容:第三章40分钟分值:100分)班级___姓名成绩__一、请你选(每选对1个得2分,共40分)A.B.C.D.1、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按顺序排列应当是( ) A.鼻 咽 喉 支气管 气管 肺 B.鼻 喉 咽 气管 支气管 肺 C.鼻 口腔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D.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2、下列各项试图论述用鼻呼吸的优点,但有一项不正确,应该是( ) A.鼻粘膜内的嗅细胞可以
2、感受气味的刺激 B.鼻粘膜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冷空气 C.鼻毛能阻挡吸人的空气里的尘埃 D.鼻粘膜分泌粘液可以清洁湿润吸入的气体3、边说笑边吃东西,食物容易误入气管,其原因是 ( ) A.气流冲击,声门裂开大 B.气流冲击,喉腔扩大 C.会厌软骨没能盖住喉的人口 D.环状软骨扩大4、人在感冒时,呼吸不畅的原因是 A.鼻腔粘膜分泌粘液过多,堵塞了鼻腔 B.鼻腔粘膜充血肿胀,堵塞了鼻腔 C.气管分泌的痰过多堵塞了呼吸道 D.声带发炎肿胀,气体不能通畅流
3、动5、冬天,教室若长时间不开窗,很多同学会感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因为教室里 ( ) A.二氧化碳浓度太高,缺氧 B.温度太高 C.氧的浓度太高 D.病毒和细菌太多6、痰生成的部位是 ( )A.鼻腔黏膜 B.喉腔侧壁 C.气管和支气管黏膜 D.食道黏膜7、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 A.细胞核B.细胞质C.叶绿体 D.线粒体8、用玻璃管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将出现的变化
4、( ) A.变蓝 B.变浑浊C.无变化D.变红9、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这( ) A.有利于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有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C.有利于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 D.不利于气体交换10、某人平静时的胸围长度是85cm,尽力吸气时的胸围长度是95cm,尽力呼气时的胸围长度是83cm,这个人的胸围差是( ) A.2cm B.8cmC.10cm D.12cm11、肺的结构与呼吸功能相适应,与此无直接关系的叙述是( ) A.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5、B.肺泡外包着毛细血管网 C.毛细血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肺是内脏器官中位置最高的器官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大大增加呼吸功能,其根本原因是( ) A.胸廓扩张的范围加大 B.呼吸深度增加 C.胸围差加大 D.呼吸肌收缩力增加13、呼吸的意义是( ) A.完成组织里的气体交换B.吸进氧,呼出二氧化碳 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合成有机物,净化血液14、人体内二氧化碳产生的部位是( ) A.肺泡B.血液 C.细胞D.组织液15、肺泡中的气体进入肺泡
6、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至少要经过几层细跑( )A.2层B.3层 C.4层D.5层16、在以下什么样的环境中工作的人,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低()A.园林工人B.交通警察C.每天吸烟一包以上D.工业区17、以下不属于引起空气污染的原因是()A.工业生产B.汽车尾气C.植物种植过多D.地面扬尘18、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A.种植能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B.控制污染物排放C.建立自然保护区D.对造成污染的行业罚款19、以下活动需要能量最少的是()A.打篮球B.散步C.慢跑D.坐下四幅图,能表示剧烈运动时
7、呼吸频率的图是()ABCD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21、呼吸系统由和两部分组成。22、呼吸道有、、空气的功能。23、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其控制的阀门是。吃饭时说话,容易导致食物误入引起剧烈咳嗽,甚至阻塞气管。24、外界空气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一个人的肺的吸气于呼气能力可以用测定来衡量。25、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实验材料是,二氧化碳使变浑浊。26、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容积增大时,气压,于是人体就。三、认真思考,简要回答(每题4分,共12分)27、哮喘是支
8、气管感染的一种疾病,常由于吸入花粉、灰尘、兽毛等物质引起。患病时,由于气体进入肺的通道狭窄,使病人呼吸困难。请你分析,哮喘病在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病?如何预防哮喘病发作?28、全世界与吸烟有关的疾病约有6,到,发展中国家将有50%的疾病与吸烟有关。吸烟的危害最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肺癌。每日吸烟支数越多,肺癌发生率就越高。每天吸25支以上的吸烟者中,12%发生肺癌。更为可怕的是,吸烟不但祸害吸烟者本人,还会殃及健康人。请你分析,青少年吸烟的坏习惯是怎样养成的?29、在肺泡处,血液中的氧的浓度肺泡内的浓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