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97643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5
《弘扬仁学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弘扬仁学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孔子贵仁”,孔子创立了以“仁”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和准则。”①“仁”也是儒家一切价值的最终归宿。可以说,义、礼、孝、悌等都包含在“仁”的思想体系中。作为“仁”的具体体现,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孔子看来,仁不是外界强加于人的,而是人的内心呈现。孟子从性善论的角度,把“仁”与心性结合起来,使“仁”沿着内在精神的方向发展。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把仁向礼义的方向发展。他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仁学,形成了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一、“爱人”是构
2、建和谐社会的真髓精义许慎《说文解字》称:“仁,亲也,从人,从二。”因而,从语源上讲,仁是取其“二人为耦,则相亲密”之意。孔子这样谈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孟子则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者爱人”。“爱人”是仁学思想体系的真髓精义,但他所提倡的“爱人”并不复杂。如:首先是把人当“人”,提升人的价值。“厩焚,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这种举动在今天似乎很平常,在孔子时代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从“爱人”的角度出发,孔子还反对人殉制度。他说:“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在孔子看来,俑殉是对人的尊
3、严的践踏。其次是推己及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的过程,是一个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即孟子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汉儒董仲舒指出:“人者所以爱人类也”。宋儒张载也指出:“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这显然都是对孔子“泛爱众”思想的继承。任何社会的主体都是人。每个个体都既是自我的,又是社会的。在价值取向上,既是个体价值,又是群体价值。儒家强调“爱人”,使得个体与群体、与他人形成亲善的关系,这无疑是形成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形成安定社会环境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保障。现代化的社会,改变了以往的
4、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因而现代化社会是建立在强烈的经济活动和广泛的商业化基础之上,物质利益的驱动使整个社会像个明争暗斗的战场,人情淡化,道德冷漠。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些现象。人类爱心的荒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把儒家“爱人”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落实,是当务之急。二、“孝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内容许慎《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儒家极其注重孝悌,把“孝悌”作为“仁”的主体内容。孔子在教授学生过程中,最强调“入则孝,出则悌”,他认为,“孝乎维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在孔
5、子弟子问“孝”的过程中,孔子作了多种解释如:“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等。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孝悌思想,指出:“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所谓“亲亲”,就是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当然也就包括了爱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但孟子对“亲亲”又进一步加以阐发,把“爱”扩展到社会群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和谐社会是一种深层次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关系展开的,从而,孝悌成为一切人际关系得已建立的根本。孝悌是一种亲情,是人之天性,所
6、以孝悌是人类爱的基础,是所有情感的出发点。亲情让人类组成了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处理好家庭关系,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要处理好家庭关系,首先需要家庭成员的互相亲爱。我们坚信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去爱别人的。然后将这种爱向外延伸,才能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感。而在今天有些不孝敬老人,甚至将老人害死的事情,令人触目惊心。这不得不叫我们深深的思索。赡养老人与抚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总之,孝悌作为儒家仁学思想的主体内容,是我们稳定家庭、凝聚民族、传承文化的重
7、要起点。在21世纪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接受孝悌的传统道德。三、“居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在儒家的学说中,义与利始终是作为矛盾的统一体而出现的。儒家提出了重义轻利、厚义非利、先义后利的居义思想。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他把义利拔高到做人的道德境界上认识,舍利者为义,取利者为不义。一个有德性、道德境界高的人懂得的是如何居义,而一个无德性、道德境界低的人懂得的是如何取利。孟子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认为人人讲利必然危害义,利是引起社会混乱的根源。他说:“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义利,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8、司马迁也同意孟子的观点,说:“利,诚乱之始也”,孟子甚至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主张“舍生而取义也”。西汉董仲舒的观点与孟子一脉相承,主张:“正其义不谋其利”。当然,儒家既不排斥私利,也不排斥公利。荀子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