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哲学理论论文:十二因缘

3000字哲学理论论文:十二因缘

ID:9668222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5

3000字哲学理论论文:十二因缘_第1页
3000字哲学理论论文:十二因缘_第2页
3000字哲学理论论文:十二因缘_第3页
3000字哲学理论论文:十二因缘_第4页
资源描述:

《3000字哲学理论论文:十二因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3000字哲学理论论文:十二因缘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3000字哲学理论论文。如果不理解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佛教,就既不可能全面理解世界文化,也不可能透彻理解中国文化。这里首先要求的是理解佛教的五蕴说和十二因缘说,因为它们构成了全部佛学的基础理论。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对五蕴和十二因缘各自的宗教哲学意义、尤其是这两套理论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都还不是十分清楚。这里所说的关系既指它们之间的共时的逻辑

2、关系,亦即两者是否在同一层次上一一对应的问题;也指两者之间的历时的启承关系,亦即孰先孰后的问题。这里的分析将从佛教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的角度入手,因为五蕴说和十二因缘说都属于佛教哲学这个理论层面。佛学较之其它宗教理论的特点之一,在于哲学理性思维的特别发达,因为它之追求解脱的道路,乃在于佛(Buddha)即觉或者觉悟。如果说基督教是因信称义的,那么佛教就是因觉称义的:真正的佛教并不是信仰了才能理解,而恰恰是理解了才能信仰。[1]而需要理解或觉悟的,正是佛教哲学告诉人们的东西。我们的研究结果知,随所立名,

3、根境势力于义转变,故说为名。可见无论是色蕴还是名色支,色都是指的人或我的根和境本身,名都是指的根境势力于义转变随所立名的主观作想。但是五蕴中的色蕴与十二因缘中的名色支显然并不是完全对应的。(1)名色支不仅涉及色,还涉及名,亦即包含了五蕴的无色四蕴(受、想、行、识)。如《大乘义章》卷四说:以名宣说无色四阴,故说为名。这里,十二因缘的名色似乎已经包括了全部的五蕴;但实际上十二因缘既有名色支,也有受支、行支和识支,可见五蕴之名(受想行识)并不等于名色支中名色之名。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两者并非处在同一层次的概

4、念:下文的分析将进一步说明,不仅是名色支,十二因缘的几乎每一支都蕴涵着五蕴;换句话说,五蕴乃是十二因缘中十二支的共同基础。我们仅仅根据这一点也可以断定,十二因缘理论是由五蕴理论发展而来的。(2)色蕴作为五蕴之首,遥遥地排在识蕴之前;而十二因缘的名色支,直接地排在识支之后。这是因为识支乃是今世八支的总因,而识蕴则只是并列的五蕴之一。十二因缘的排列是有因果意义的,而五蕴的排列顺序则并无因果意义:五蕴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五蕴与现象之间才是因果关系。(3)十二因缘之名色支是指人生的第一阶段,亦即结生于母胎的一

5、刹那而有身,此时身(色)、心(名)得到初步发育;此后身心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有人生的其他各个阶段。由此可见,十二因缘说是典型的人生哲学。而五蕴说则不然,它更具有一般存在论的意义。但这种存在论(Ontology)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理论,类似于古希腊哲学初期的那种自然哲学,即基本上是一种宇宙论(Cosmology)性质的东西,意在说明一切存在现象的本原乃是名色的积聚;它对色的理解还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即理解为地水火风;它虽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说明人生,但其人生观乃是建立在朴素的自然哲学宇宙论的基础上的

6、。而十二因缘说则是直接说明人生的,而无意于说明自然现象的本原。[2]表明,五蕴说和十二因缘说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它们之间具有逻辑结构的关联,但是并非在同一层次上的一一对应。实际上,五蕴是十二因缘中各支的共同基础。它们之间具有源流的关系,即五蕴是比十二因缘更原始的理论。从五蕴到十二因缘的传承不是一种直线的发展,而是发生了视角的某种根本转换。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知识不是能力,但却是获得能力的前提与基础。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个体的社会实践。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哲学理论论文1000

7、字。从理论建构上看,和合学是关于21世纪文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它有这样一些立论基点:第一、立足于民族文化的世界性发展,把握人类文化冲突、融合的历史趋势。由来已久的中西之辩,尽管历时一个世纪有余,但是至今仍辩而不明,论而不决。究其原因,除价值观的差异之外,也在于辩论的各方诸派缺少一种全人类的战略眼光,未能贯彻和合的人文精神。中和西都是地域性概念,用中西标志并区分民族文化,杂染着较浓的地缘政治色彩。因此,无论主张中体西用,西之中化,还是主张西体中用,中之西化,都承诺了一个非人类文化的政治前提--一种文化优于

8、另一种文化,优势文化应当奴役、统摄并同化劣势文化。百有余年的中西之辩,辩来辩去,焦点是比较优劣,核心是优胜劣汰。从和合学的人学角度和人学立场来考察,文化是标志人类生存样式.意义规范和可能发展方向及道路的整体性范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到的文化形态(类型),都有与全人类心心相印的人文精神。各民族的文化类型及其人文精神虽千差万别,但却是彼此平等的,都是人类文化和合体中的有机构成元素、因素。只要坚持这种人类的人文战略立场,贯彻这种和合人文精神,那么,关于中西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