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画及中国画教育的尴尬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画及中国画教育的尴尬2中国画及中国画教育的尴尬2 第二,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补充文史哲和中国画论的课时。前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先生认为中国画是很有文化内涵的画种,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看不懂中国画,更画不好中国画,这是相当有见地的。我们看看历代的大画家基本上都是满腹经纶的文人,没有文化的画家常常被称为画匠,地位相当的低。中国画的审美讲究意境、格调,没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是很难达到气韵生动这样高境界的。画面所呈现的文化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确立自身艺术高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是诗的国度,
2、中国画极其讲究诗意,追求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所以多读古诗文对提高绘画的诗意是很有帮助的。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处处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通过毛笔的提按、顿挫所产生的线条笔墨的粗细、刚柔、松紧、浓淡、干湿等等,都显示出一对对的哲学范畴,中国画中的计白当黑是中国哲学的直接引用。中国画论是传统中国绘画美学的集中体现,从运笔、用墨、章法到意境、格调、修养等,相当的系统,涵盖中国画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不可不读。现在学美术的学生大多文化课基础较差,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修养更是薄弱。所以,从中国画的较高标准要求方面
3、,在文史哲和画论课时的设置上可以适当的加大比重。 第三,强调临摹的作用,体现中国画的文脉传承。现代的中国画教学在对传统技法的训练和对传统绘画思想的认识理解上都显得不够深入,学生无法深刻地理解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艺术格调,所画出的画缺乏中国味儿。要学习认识中国画的法度和精神就要深入临摹研究古代优秀的作品,就像陈绶祥先生所说:学习的本质是临摹,学习的根本方法是重复。②只有大量而且虔诚的临摹中国画的杰出作品,才能真正领悟中国画的奥秘。我们只有反复的对用笔、用墨、章法、意境、格调等所有内容进行学习锤炼,才能达到得心
4、应手的境界。临摹在古代六法中被称为传移摹写,可见,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要途径,没有人可以不通过临摹可以学好绘画。临摹的作品都是历代最杰出的作品,这些作品给学生提供了最佳的绘画范式和崇高的艺术精神,只有这些作品才包含了中国画所具有的基本眼光和基本法度。现代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画的学习过于注重临摹,思想僵化,不求创新,只是一味的模仿前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也是没有真正认识中国画。在临摹过程中,临摹的目的、选择的范本、采取的手.L.段(描摹、对临、背临等)、最后要达到的效果,种种选择都是相当主动地,而不是被动的对原
5、作亦步亦趋。中国画历来是重视对法的学习,而不是对现象和形迹的模仿,这本身就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很大的创造空间。在不拘泥于形似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心性更加自由,使自己的创造欲望得以释放。中国画的临摹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充满创造性的活动。我们现在的中国画作品有太多的西画因素,与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已相去甚远,缺乏中国画应有的精神内涵。所以,在教学中强化临摹,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内涵的认识,也使深厚博大的中国画文脉得以传承。 第四,建立独立的中国画评价机制,呼吁社会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学院的中国
6、画教学及评价基本上都是以一种统一的模式,采用的大都是徐悲鸿以来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尽管有一些老师和批评家特立独行,但也是非主流,终究不受重视。所以,这样一代一代的学生走向社会成为画家,深刻影响整个画坛。社会评价制度也是导致我们教学出现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上的主流美展基本上是受官方话语控制的,写实的、主旋律的作品是其主流。这样为政治服务的作品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美学的深度,但在参加官方展览的时候容易入展和获奖。其他不合乎这种评价标准的作品胜出的几率极低,那些真正在探讨中国画本身人文内涵的作品却不能得到应
7、有的地位。试想一下,如果是齐白石和潘天寿这样的震古烁今的大师去参加现在的展览,能不能入展都在两说,更谈不上获奖了。一些画家也能认识到中国画的真正魅力所在,也付出过一定的努力,但最终还是躲不过主流评价体制的压力,最后也改弦易辙了。所以,一些画家(包括画院画家、学院教师,还有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前途更加的光明便削尖了脑袋、使尽全身解数参加官方展览,这无疑深深的影响着学院的教学和评价机制。主旋律的中国画作品作为国家正面的宣传还是要有的,但是不应该成为中国画创作的主流;单一的评价体制不适合中国画的发展,官方话语的评价
8、机制不应该成为中国画的主流评价机制。艺术评价应该多元化,官方的评价标准是其中的一元,努力建立独立的现代中国画教学及评价体系,呼吁社会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和责任感的批评家。这一现状要得以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 现代中国画和中国画教学体系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尽管困难重重,但伴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和民主的不断深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当代学人逐渐树立起了独立的学术精神,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