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66216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5
《新农村绿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农村绿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新农村绿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绿化规划的原则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相结合原则。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上,选择高观赏价值和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栽植,使平原绿化成为靓丽的风景线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相结合原则。平原绿化由镇政府统筹安排,提出实施意见,各县区按照各自的任务数完成绿化任务。同时,整合社会力量,全民动员,镇、村、组、户联动,形成全社会开展平原绿化的良好氛围。 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实施相结合原则。市林业局组织力量对全市平原绿化进行科学规划,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自然状
2、况、建设标准,提出合理的实施意见和造林措施。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相结合原则。平原绿化涉及的造林类型较多,不同的类型要选择不同树种和造林方法,技术人员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分类指导,同时各村在抓好平原绿化示范点的基础上,整体推进本村的平原绿化工作。 二、新农村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绿化缺乏系统的规划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所主要考虑的还是农村房屋的建设与道路的修缮,而对居住的环境,特别是农村的绿化这一块缺少严格的规划,本文由.L.收集整理或者是存在一定的规划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执行。因此在新农村的绿化建设上就显得很稀疏,树木或者花早等观赏景
3、观在布局上相当零散,不具有美观性,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绿化建设的效果。 2.破坏了农村原有的特色 新农村的绿化建设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承建单位为了工作的方便,一律采取统一的规划与建设模式,所种植的园林景观也是一样的,各个村庄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部分村庄原有的文化景观也被破坏了。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新农村的绿化建设也与农村的经济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在农村的绿化建设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同一个县市乡镇企业较多的地区与完全靠农业生产增收的地区也存在着差距,那么这就要求乡政府在绿化建设
4、中进行统筹,争取做到平衡发展。 4.对绿化的保护与维护不足 部分乡镇在新农村绿化建设的前期能够实现高覆盖的目标,给农村一个新的面貌,但是在后期的维护与保护不足,是绿化景观受到了摧残。部分农民还存在着较老的思想,认为土地就是用来种粮的,因此后期会有部分绿化地被农民所改建,重新种粮;另外农村的园林景观缺乏专人的维护与管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花草树木长的参差不齐,影响了景观的美观性。 三、新农村绿化建设的对策 1.强化领导,成立组织 为加强对村庄绿化工作的领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城区成立了由县(区)委副书记任指挥长、县(区)农工部主要领
5、导任副指挥长、各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指挥部,全力打造活力乡镇、魅力村庄。在工作推进中,采取四大班子领导分包乡镇,县(区)直部门分包村,将工作目标细化量化,责任到人,切实把新农村绿化作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重要途径。 2.统一规划,科学打造 为切实把村庄绿化做好、做实,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县(区)林业局积极提供技术支持。抽调2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由四名副局长带队,按照有特色、出景观、建精品、创一流的村镇绿化要求,对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一是及时补植,提升品位。对往年已绿化过的10余个村庄进行查漏补缺,补
6、植管护,巩固绿化效果。对新建广场,在其周围栽植合欢、紫藤、南天竹、黄杨等绿化苗木,提升村镇绿化品位,突出生态文明;二是突出生态,兼顾经济。对新纳入的新农村试点村,从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选择了大叶女贞、百日红等绿化树种,既体现了绿化美化效果,又提升了绿化档次。同时,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规划了柿树、梨树、杨梅、柚子、新余蜜桔等经济林果与其它树种搭配种植,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突出特色,打造亮点。按照一村一景、一路一品的原则,打造了一批专业特色村。根据群众自愿,在村内、村周道路及荒片发展柿树、梨树、新余蜜桔等名优果树,突出营造一批柿树村、梨树专业特色村;或
7、者在村内栽植大叶女贞、百日红等绿化树种,营造一批园林式村庄。通过果树村、园林村建设,改变树种单一、绿化效果差的问题,为打造活力乡镇、魅力村庄和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奠定基础。 3.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大力发展绿化生物修复技术,推进以防治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为重点的农村小康环保工程。在农村垃圾填埋场上开展生态绿化的土壤修复示范研究,通过绿化植物的土壤修复功能,有效解决农村垃圾填埋场的污染问题;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河涌净污湿地植物群落、人工净污植物浮岛营造、自然型河床营造工艺等方式,以吸附、降解、富集、转移等工艺,消除农村、中心镇以生活污染
8、为主的小型河涌和饮用水源的水体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4.广泛宣传,确保农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