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62195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5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琐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琐谈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发现问题和改正问题又是辩证的。这就如同雕和塑一样,雕即减,塑即加,在塑造的过程中,它们是对立统一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其实,习作课上所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充满了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在学习时也要首先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和认识问题,只有正确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有助于学习。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和课堂训练所涉及到的几方面问题的辩证关系,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整体与局部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泥塑教学中经常谈论的话题,也是课堂上反复遇到的问题。我们知道,雕
2、塑专业的泥塑训练课,是研究人体和塑造人体的。人体是美的,同时也是复杂的,从塑造形体的角度分析,人体是由几大体块组成的,而每个体块又是由众多的局部形体组成。如果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整体是靠各种局部形体来组合和充实的,反过来讲,局部形体又是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局部就没有整体。因此,也就形成了整体与局部的密切关系,它们不仅是辩证统一的,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塑造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形体,要想把握它,就必须按照艺术规律去研究它、分析它。首先是根据它的构造及其形体的主次关系,先抓住整体大形,暂时舍去那些细枝末节,将复杂的形体进行概括和归纳,也就是说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要先
3、抓住它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形体特征,待准确地把握了大的基本形之后,再逐步丰富和塑造它的局部和细节。所以,塑造时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掌握整体的观察方法。对模特,大到人体动态、结构、比例,小到每个局部形体,都要从整体来观察。即便是深入刻画到每一个局部和细节时,也要联系整体去观察它,看它在整体之下的局部状态,以及局部形体与局部形体之间的衔接、联系和变化,甚至每深入到一个阶段,都要回到宏观上来,进行整体调整,修正出现的问题,以利于后面的继续深入。因此,整个塑造过程也就形成了:“整体——局部——整体……”的连续公式,从整体开始到整体结束的反复交替过程。只有这样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才能做到在控
4、制整体的前提下进行局部塑造,而塑造出的局部形体才有可能不会孤立,结构才严谨。否则,整体观念不强,或是脱离整体的就局部而塑局部,必然会被某些局部所迷惑,并且使之冲淡对形象整体的总印象,最终导致局部形体塑造的支离破碎,像零件的拼凑和组合,其结构不但不严谨,更谈不上形象生动了。 二、共性与个性 关于共性与个性的问题,这涉及到习作课作业的表现问题,也是美感问题。所谓共性,即美感的普遍性和共同性;而个性,则是指美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艺术的表现上,二者也是辩证统一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则表现美感的共性。从人体解剖学和美学上讲,人的特征也是有共性与个性之分的。我们的人体习作课就是
5、:既研究和掌握人体的一般性、规律性的造型知识,这主要包括人体解剖、结构、动态和比例等方面的共同的、规律性的知识,即共性方面的,也要研究和表现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包括人在相貌、性格、精神气质、运动状态等方面的不同,即个性方面的。在课堂习作上,对于学生来说,两方面的感受和研究是同样重要的,二者之间就如同人的肌体与灵魂一样不可分。所不同的是,在习作课的某一阶段中,可以对二者之一作为侧重的注意。人体之美,在解剖和比例上也是有共同标准和基础的。所以达·芬奇说:“比例法则不仅是为了使作品符合实际,而且是美感的基础,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位之间的神圣的比例关系上。”这就是说人体美有它的共性标准,需要
6、我们去研究、理解和掌握。然而,人体美又是丰富多彩的,存在着个性和多样性,因此,雕塑家罗丹又说:“一切有性格的对象都是美的。”所以,我们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研究和感受人的各方面的个性差异。其实,教学的最终目的,还不只是研究和表现人物之间的个性特征差异,就作品而言,还应该体现在艺术家所表现出的个性风格上。因为,习作课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每个人对美的主观感受和个人的偏爱不同,而这又往往会成为一个未来艺术家的个性风格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也就不能只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和样式来要求学生,而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对模特的感受,运用一种自己喜欢的,并且是运用自如的泥塑方法去塑造。教师也应在训练中,
7、将每个学生表现出的个性特点加以引导和启发,这样才能使作业在具有符合人体共性标准的基础上,仍然保持每个人的个性语言特征,并且使这种个性化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扬。三、感性与理性 在谈到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时,往往会使人联想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一系列的哲学论题。的确,从认识事物的过程看,对于形象思维的艺术来说也是如此,从初始阶段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