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58298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新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成本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成本管理新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成本管理一、新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成本管理概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然后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成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且已经成为全球都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低碳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在经济模式不断演变下,低碳经济也随之逐渐进步。 在以前的研究中,成本管理理论的应用仅局限于传统会计,很少涉及对环境与资源进行成本管理的情况,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污染的严重,成本管理中纳入环境与资源成本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通过低碳经济环境下成本管理能够促进碳排放的减少,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从而
2、走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学者张萌在《低碳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问题探讨》中提到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时,认为必须注重管理对象和相关的信息披露。由此可以得出,新经济环境下的成本管理充充分突破原有的方法,充分整合环境资源消耗并且纳入到成本管理的范畴,加快发展环境成本管理,使企业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达到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双重和谐。 二、新低碳经济环境下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电力、热力生产、化学原料与制品制造以及黑金属等冶炼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加剧碳排放的增加,因此,将碳排放成本纳入成本管理,可以增强企业对碳排量的关注度,使之前不可度量的环境成本有形化,企
3、业经过定期的成本核算也可以更多的注意到为恢复环境所投入的成本,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成本便是提高利润的一个必要手段,而环境成本伸缩性很强,将其纳入成本管理之后,企业会更注重这一方面的合理规划,即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尽量压缩环境成本的比重,环境成本减少即预示着对资源的利用或者为恢复环境所投入的成本逐渐减少,间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长期看来,这一做法有利于实现持续发展。 (二)有利本文由.L.收集整理于企业精确成本核算 成本管理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不仅能够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还能够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在新低碳经济
4、环境下,资源成本也是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产品成本才能使成本核算更精确,否则成本会低估。低估成本会造成企业虚增利润,不利于会计核算,不利于产品的定位以及定价,最终会影响市场平衡。 这种将资源成本纳入成本管理的方法基于一个理论叫做社会总成本理论,在社会总成本理论的基础上,以新低碳经济环境为背景的成本管理要将环境与资源成本纳入其中才能更准确的计量产品成本。 三、我国的新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成本管理现状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是这些发展不应建立在破环环境基础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必然趋势,但在我国新低碳经济环境下,环境成本管理有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如
5、下: (一)成本管理所依托的新低碳经济发展尚未成熟 自2003年提出低碳经济开始,低碳经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放弃高碳经济生活已经成为全球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国内的关于低碳经济研究的论文当中也都提到过,低碳经济作为成本管理所依托的一个大环境,其发展至关重要,而有关低碳经济的法律制度建设则是这一大背景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法律强制性使企业配合低碳经济发展,经济模式才能更有效的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低碳经济在国内以及国外的研究尚不充分,没有相关借鉴,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也没有对其明确的规章制度,缺乏法律强制性约束必将减缓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6、 (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相对落后 企业想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建立一套完善全面、科学合理的环境成本管理系统,就必须建立在雄厚的资金投入基础上,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有生产周期法和作业成本法,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需要专业的人员配备,即使另外培育一线工作人员也需要资金投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无疑又是一项很大的投资,毫无疑问,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企业一定会排斥此种方法。另外,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生命周期法和作业成本法都有缺点,操作起来费时费力,对于一些耗时较长的产品,利用生命周期法要全面计划,计量界限会一直延长至将来,资源计量也要从利用开始涉及多家企业和员工,这都要求企业有一个统一的核算
7、标准,但目前这种标准还未形成;利用作业成本法也要求有一个合适的分配标准,如果标准不合理分配不准确仍旧不能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无异于做无用功。显而易见,环境成本管理方法手段目前比较落后,实用性较差,这是我国环境成本管理的一个典型表现。 (三)相关人员配备不足、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在新经济形势下,环境成本管理是企业进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作为一个新型的成本管理体系,需要企业有专业人员在一线工作进行指导。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少,与此同时在培育专业人员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