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56432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消化道出血部位诊断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消化道出血部位诊断的探讨作者:郝怀珍,李向红,白志强【关键词】胃肠出血;消化系统疾病诊断;误诊;步骤 [摘 要]目的:通过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诊断线索分析及误诊、漏诊分析,探讨消化道出血诊断的基本步骤。方法:对22年来住院的84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黑便、呕血、持续进行胃管引流和黏液性血便对消化道出血部位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结论:为避免误诊、漏诊,提出诊断消化道出血应遵循的诊断和验证诊断的步骤。 [关键词]胃肠出血;消化系统疾病诊断;误诊;步骤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复杂,单凭经验诊断易造成误诊及漏诊。近22年来,我们通过对我院住院的84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
2、诊断线索进行分析,及对其中误诊及漏诊的87例进行原因分析,初步探讨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病因,以避免误诊和漏诊。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1979年1月至2001年1月住院的消化道出血患者846例,其中男487例,女359例,年龄12岁~79岁,平均年龄40岁。其中在院内或院外发生过误诊漏诊87例,男56例,女31例,年龄12岁~79岁,平均年龄45岁。本研究剔除下列对象:诊断未明的病例;12岁以下的儿科病例。 1.2 方法 对846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对消化道出血的部位与病因的诊断价值)以及误诊
3、、漏诊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单纯表现为黑便者433例 其中10例在短期(2个月~6个月)内第二次住院后转外院诊治被发现其黑便主要来源于右侧结肠癌的慢性出血5例,空肠腺瘤出血3例,空肠恶性内皮瘤出血2例。这些患者在第一次住院胃镜检查时发现胃部有病变,其中活动性消化溃疡6例,胃黏膜糜烂4例。 2.2 表现为呕血伴有黑便者,有107例 其中1例空肠上段(距十二指肠悬肌3cm的空肠处)的平滑肌肉瘤出血患者,被误诊为上消化道出血。其余病例均通过急诊胃镜确诊,说明呕血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2.3 曾予胃管引流以观察胃内容物情况者有125例 其中抽吸
4、液有血者61例,经胃镜检查均为胃及十二指肠上段的病变出血,无一例误诊;持续胃管吸引无血者64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以上消化道出血者59例(胃角溃疡28例,胃窦溃疡1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3例),59例溃疡表面均有黑色血痂形成。另有5例患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溃疡性结肠炎4例,糜烂性直肠炎1例。 2.4 表现为黏液血便或滴血性血便者有159例 最终均经纤维结肠镜检做出诊断,其中26例溃疡性结肠炎曾被误诊为痢疾,16例溃性直肠炎被误诊为痔疮出血,另7例以滴血性血便为表现的直肠癌,亦被误诊为内痔;结肠癌20例被误诊为细菌性痢疾,有90例被诊断为慢性结肠炎伴糜烂。 2.5 表现为大量血便
5、伴循环失代偿者有16例 全部患者无呕血且胃管抽吸液中无血。除1例为十二指肠水平段憩室出血外,其余均为下消化道出血,其中结肠出血11例,小肠出血4例。其中3例经肠系膜造影确定出血部位进行了手术治疗;10例保守治疗、止血后经结肠镜检查确诊;3例经手术探查结合术中内镜检查发现结肠出血,说明大量血便且胃管抽吸液无血者主要为下消化道出血。 2.6 以贫血为主要表现者 6例右侧结肠癌患者初次住院时诊断为缺铁性贫血,入院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回升,出院后不久贫血又加重而再次入院,复诊才发现为右侧结肠癌导致的慢性失血。 3 讨论 3.1 造成误诊漏诊的主要原
6、因 3.1.1 对黑便的来源认识 片面把黑便全部归属于上消化道出血。虽然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1],但部分下消化道出血只要量不大,出血速度慢,也可表现为以黑便为主,上述10例转外院诊治病例中右侧结肠癌5例,空肠腺癌出血3例,空肠恶性内皮瘤出血2例,就是因为主诊医生对这点认识不足,而被漏诊。 3.1.2 对同时存在多种病变的可能性估计不足 消化道长达7m~9m,患者同时存在2个以上的病变并非不可能。因此当发现一个病变,但未能发现出血证据(血痂或渗血)时,不能武断地认为是该病变引起出血,尤其慢性胃炎,这一常见的病症几乎见于所有接受胃镜检
7、查者,如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并不意味着这是出血的病因。在胃镜开展的早期,曾有学者认为慢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溃疡病是次要原因,这种观点不准确,对临床曾起了误导作用[1]。虽然消化道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首要原因,但当胃镜发现消化性溃疡而未见活动性出血证据时,亦不能肯定出血就是溃疡引起,应进行验证诊断,即边治疗、边注意观察,定期复查粪常规和潜血试验,如不经输血及补充铁剂,粪潜血阴转,血红蛋白能回升,说明原溃疡可能为出血的原因,否则应进行进一步检查。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