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53440
大小:5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4
《以《女神》为例反思新诗“散文化”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以《女神》为例反思新诗“散文化”之路 摘要:《女神》是20世纪新诗散文化的典型代表。郭沫若对内节奏的强调与重视,使新诗的抒情本质得到了进一步凸现和强化。但同时,《女神》诗性建构方面的粗疏与随意也清晰地表明,第一次新诗革命留下的只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的现代汉诗形态,这正是21世纪第二次新诗革命的起点和必须担负起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女神》;新诗;“散文化”;反思 如果说自由诗是20世纪第一次新诗革命的重要成果,那么,与之相伴而生的“散文化”就是其突出特征。胡适“作诗如作文”的说法成为当时最具势力的话语,他的类似于分行散文的“胡适之体”也随之广受追捧且影响深远,新诗被引上了一条“
2、散文化”的不归路。废名说得很明确:“我们写的是诗,我们用的文字是散文的文字,就是所谓自由诗。”也许正因为如此,当冰心那一段段散文文字被分行排列时,竟会造成“小诗流行的时代”。朱自清说:“新诗的初期重在旧形式的破坏,那些白话调都趋向散文化。这种走向到30年代后愈演愈烈,艾青称之为“散文美”,并成为有力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李广田在《论新诗的内容与形式》中指出:“今日新诗的一种共同特色”就是“诗的散文化”。 “诗的散文化”主要指形式自由化和语言口语化。形式自由化使新诗得以摆脱传统格律的束缚和形式的单调。朱自清曾为其合法性辩护说:“现代是个散文的时代,即使是诗,也得调整自己,多少倾向散文化。”臧克家认
3、为诗歌的“形式固定了,就像两道长堤一样限制得河流不能壮阔地奔放”。与形式自由相联系的是对内节奏的强调与重视,新诗的抒情本质由此得到了进一步凸现和强化。新诗语言问题是五四以来讨论得最多的话题,艾青说:“最富于自然性的语言是口语。尽可能地用口语写。”卞之琳在评戴望舒《雨巷》时说:“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相反,较有分量,远较有新意的《断指》却在亲切的日常说话调子里舒卷自如,锐敏,精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有节奏的潇洒和有工力的淳朴。日常语言的流动,精微化的现代感应性的艺术手段,得到充分发挥。”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们对新诗语言的独特见解。尽可能地从大众生活口语中获取活
4、生生的语言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女神》在形式上洒脱自由,又具有强烈的内节奏,语言浑然天成,被誉为新诗真正的起点,是20世纪新诗散文化的典型代表。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读了康白情“我们喊了出来,我们做得出去”的诗句后,唤起了胆量,向国内投寄诗作。新诗坛以异乎寻常的热情接纳了这位年轻诗人。前有《学灯》编辑鼓励:“一有新作,就请寄来。”后有闻一多“生平服膺《女神》几乎五体投地”的美誉。《女神》一版再版,不少诗人就是因崇拜《女神》而开始新诗创作的。《女神》在与五四文学革命几乎脱节的情况下辉煌崛起,并走上散文化之路,得益于日本泰戈尔热和惠特曼热给予的美学启示。在《我的作诗的经过》等文章中郭沫若多
5、次提到:“当时日本正是太戈尔热流行着的时候,因此我便和太戈尔的诗结了不解之缘。”泰戈尔诗歌形式深深吸引着郭沫若:“那是没有韵脚的,而多是两节,或三节对仗的诗,那清新和平易径直使我吃惊,使我一跃便年青了二十年!”贯穿《女神》的重视内在韵律而在外在形式方面“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原则,正是从泰戈尔散文诗中萌芽的。惠特曼被称为“现代抒情诗最伟大的形式革新者之一”,他提出“现在是打破散文与诗之间的形式壁垒的时候了”。虽然郭沫若首先是以“泛神论”为基点接受惠特曼,但惠特曼诗歌独特的形式魅力却给了郭沫若更大的震撼。他说:“是惠特曼解放了我”,“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
6、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女神》审美范式形成也与日本诗坛有关。日本诗歌历来不尚对偶声律而重节奏,而《女神》创作的1916至1920年间正值日本“新体诗”运动和口语诗运动此起彼伏之时。当时日本诗人热衷于借鉴欧美诗歌,创作欧化自由诗即“新体诗”。川路柳虹《垃圾堆》将口语诗运动推向高潮,随后民众诗派、人道主义诗人群相继登上诗坛,以惠特曼为宗师,刻意追求浅显易懂的口语风格。1917年还诞生了被称作口语自由诗巅峰之作的荻原朔太郎《吠月》。和歌领域也出现了打破俳谐和歌格调而采取自由律的诗体解放趋势。如此文化氛围加上自身性格气质,年轻的郭沫若成为写诗“最厌
7、恶形式的人,素来也不十分讲究他”。因此,《女神》虽然诞生于日本,但其汪洋恣肆的诗句、挥洒自如的语言风格和强烈的情绪节奏,与国内诗体解放的想象相契合,被推上了第一次新诗革命的历史巅峰,在整体上代表了当时新诗的最高成就。它的成功为新诗的情感方式、表达策略、散文化走向等提供了范本,同时其诗性建构方面的粗疏与随意,也清晰地显示了第一次新诗革命在文体建设方面的待完成性,并为新世纪第二次新诗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