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信息教育之透视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信息教育之透视

ID:9652982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4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信息教育之透视_第1页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信息教育之透视_第2页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信息教育之透视_第3页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信息教育之透视_第4页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信息教育之透视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信息教育之透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信息教育之透视摘 要:文化哲学是一种以人为本代写论文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信息教育是信息文化继承和创生的过程。以文化为主线的信息教育嬗变过程本质上就是信息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张的过程。信息教育要特别强调最一般、最丰富的信息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文化;文化哲学;信息教育;透视    文化哲学中讲的文化是广义的,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哲学是理论化了的世界观、方法论。文化哲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也是未来哲学变革的重要形态之一。因此,对信息教育进

2、行文化哲学层面的探讨,不仅仅表达一种哲学理性的价值关怀,更是对人、文化与教育三者关系的深层追问。    一、信息教育的嬗变:文化历程    从世界信息教育宏观的发展动态来看,信息教育嬗变的文化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计算机文化、信息技术工具文化和信息文化。    (一)计算机文化  计算机教育阶段主要是以计算机文化为主导教育的价值取向。计算机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在计算机产生之后不久,但正式形成却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有关考证认为,早在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米切尔斯(D.Michaels)在其著作《美国教育中的下一个转折点:计算机文化(Thenex

3、tgreatcrisisinAmericaneducation;puterLiteracy)》中就指出了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但首次明确提出计算机文化概念的则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科学馆的副主任阿瑟·刘赫曼,他在其80年代所著《计算机文化:概观》中给计算机文化以明确的定义。众所周知,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世界各国都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阿瑟从运用计算机工作与传统的读、写、算三大基本技能进行横向比较后认为,人们必须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他把这种能力定义为计算机文

4、化概念。尔后,即1981年8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原苏联西伯利亚科学院院士、计算机教育学家叶尔肖夫(A.P.Ershov)所作的大会主题报告《程序设计——第二文化》中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设计的世界”的看法。他指出,现代人除了传统的读写算意识与能力外,还应该具有一种可以与之相比拟的程序设计意识与能力,这种程序设计意识与能力就是第二种文化——程序设计文化,而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可以帮助人们从小培养一种程序设计的意识与能力。  计算机文化(这里的文化是指程序设计,不是指广义上的文化)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产物,有它深刻的认识根源。计

5、算机成为学习者认识的唯一对象,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和程序设计等复杂的知识与技能。人是认识主体,计算机是客体,在人的现实观念中,计算机是将“我”的文化观念通过文化活动(如程序设计)转变为文化产品(程序)的忠实执行者。主要以“程序设计”为内核的计算机文化,带有强烈的唯“技术中心”(也称“技术理性”)倾向,旨趣在于培养“程序设计技术精英”,是一种“精英文化”。也正是因为唯“技术理性”,计算机教育几乎完全忽略了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严重地阻碍了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信息技术工具文化  信息技术教育的价

6、值取向主要是信息技术工具文化。信息技术工具文化带有明显的“技术”痕迹,表现出强烈的“技术理性”和“32具理性”倾向。但是,它与唯“技术理性”的计算机文化之间却存在重要区别:计算机文化仅仅局限于程序设计,而信息技术工具文化则远远超越了程序设计文化的范畴,将计算机视为极其重要的信息处理和传播工具、认识世界的认知工具以及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在信息技术工具文化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意识到计算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交流沟通、认识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工具、手段和方法,摒弃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狭隘文化的窠臼。  认知主义的认识论是强调主观(内部心理过程)与客观(外部刺激)相统

7、一的。人们的认识不单纯是外部刺激的产物,而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信息技术工具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技术理性”,但是,当计算机作为认知、交流和探究的工具时,信息技术教育也逐渐开始注重人的意识、情感、态度、兴趣和需要的内部心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它不可能替代人的思考”。因此,学习者不再像计算机教育阶段那样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枯燥深奥”的计算机原理、结构等知识,而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学习一些和自己密切相关的常用软件。在这种工具文化的视野中,人与计算机的关系是“使用”和“被使用”的关系

8、。人当然是认识的主体,被认识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是客体,而计算机成为“助教”、“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