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52372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4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临床观察【关键词】针刺;穴位注射;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笔者2008年3月-2009年3月对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收治80例,均为本院康复科住院患者,均符合1993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针刺加穴位注射组(治疗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18~70岁,平均43.37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2年。单纯针刺组(对照组)40例,男18例,
2、女22例;年龄20~68岁,平均42.2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受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高血压、贫血等疾病影响者。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穴位取双侧夹脊(病变局部的夹脊穴)、风池、大椎。操作方法:所取穴位部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0.5mgVitB12针2支,刺入皮下,进针大约1寸时,有电感后回抽无血,再注入药液,每穴0.5ml,出针后,棉球压迫,以防出血。然后再进行针刺,用0.25mm×40mm不锈钢一次性毫针,快速进针。风
3、池因其穴下有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针刺时针尖微下,向着鼻尖斜刺0.8~1寸左右,而后捻转,采用平补平泻法。以患者有酸胀感及针感向枕、头顶较强传导时疗效最佳。夹脊穴、大椎穴直刺0.5~1寸,使之得气,手法用补法,留针30min。对照组:单纯在风池、夹脊、大椎穴进行针刺,操作方法同上。两组治疗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程统计。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流速度及椎动脉形态变化。所有检测都由钟祥中医院B超室进行。 1.3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
4、疗效标准[2]痊愈: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并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随访6个月未复发。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病情程度改善1个等级以上,疼痛程度改善1个等级以上。有效:症状减轻,病情或疼痛略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2.2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见表2~4。 3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老年病。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为最常见的类型。针剌加穴位注射不仅使针、药、穴位协同作用充分发挥,而且由于针刺调整了机体功
5、能状态,改变了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从而更有利于药物治疗效能的发挥。 所选穴中,风池穴浅层有枕神经、枕动脉,深层有椎动脉。现代研究表明,针刺风池对脑血管有解痉扩张和收缩双重作用,明显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3]。夹脊穴可以改善病变局部的血液循环。大椎穴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推动血液量、血流速度的表2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量比较表3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表4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管内径比较作用,有利于机体康复。针刺夹脊、大椎穴可使针感直达病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化学介质,使病变的脊椎、关节、肌肉、韧带等
6、组织结构以及神经血管临近组织产生良性反应,调整改善脊柱内外环境,使之趋于平衡。 本文结果表明,针刺加穴位注射对椎动脉的血管内径、血流量及血流速度均有明显作用,而且起始部位及临近的改变更为明显,且与临床症状的改善呈正比。提示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可以把重点放在椎动脉的起始及其临近部位,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参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