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凸显的理论问题

新课程改革中凸显的理论问题

ID:9651249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4

新课程改革中凸显的理论问题_第1页
新课程改革中凸显的理论问题_第2页
新课程改革中凸显的理论问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中凸显的理论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课程改革中凸显的理论问题新课程实施已近六年,在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广泛培训之下,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更新。但是,教学实践问题重重,新课程改革还有待于深入推进。从中学课改实践层面的真实情况看,教学现状与原先制定的改革目标仍有较大距离,课程理论空前繁荣,教学实践问题却依然严峻。总体看来,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层面还有以下三方面问题需要重新审视。一、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的问题由来已久,现在已进入迫切需要两者实现融合的阶段。不可否认,近年来课程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为理论构建提供了一定基础,积累了不少经验。从

2、新课程标准到新教材等的推出,在课程价值取向、素质教育目标和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等方面都让人耳目一新,但真正到教学实践中就不太管用了。主要原因在于新课程理论并未直面当前我国教学实际问题。“不管我们的结论逻辑上看如何正确,如果我们从外部世界接受的材料不真实,那么结论也不会真实。”新课程理论的主要作用就是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与整个教育科学一样,也应当重视实践问题,重视实际问题产生的真实原因。现在能肯定的是课程改革要改的是教学实践问题,而教学实践问题也应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原有教学理论有问题。本轮新课程改革将原有

3、的教学论和课程论再次进行了论证,突出强调了课程论,而并没有改善教学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不研究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其特点,课程论的研究就只能是思辨的和无结果的。没有好的理论,就不能根本改进实践。新课程理论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用以指导、改革和完善教学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重心应放在分析、思考和解决实践问题上,对于传统教学论应当完善而不是推翻,新课程话语体系还需推敲和深入研究,仓促上马很可能导致落马。话语易换,实践难行。实践者对理论置之不理还可能是源于重实用技术而轻科学理论的传统,也可能是基于实践逻辑的必然应对。转而

4、看美国,几乎每次课程改革都以宣布失败而再推向另一次改革,从而使新课程得以实现由低一级课程向高一级课程的演进发展。而我们这一轮从上到下的新课程改革只见字面上的“成绩”而不见失败经验。原因或许就在于实践中并未照着新理论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实验,这同样是教学实践问题对新课程理论无声的反抗,新课程理论似乎不能不回过头审视一番了。二、现实与发展我国教育目的的总方向决定了一条基本原则,即教学教育过程的任务和内容要受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制约。当前的新课程理论,且不论其能否正视当前教学实践问题存在的社会现实背景,就是对特定社会变

5、迁下的教学发展形态也缺少精到的研究。例如,梳理、整合新课程内部结构与外界各种复杂因素的关系,确定课程论对象的概念同科学论证教学实践的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不管是课程论还是教学论,都应当肩负起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一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归根结底取决于其成果对于实践影响的程度,何况新课程理论是在改革教学实践的背景中产生的。如果在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时不能充分考虑教学条件、教学的现实可能性,那么新的形式就肯定不会符合教学实践的逻辑。要发展就必须得正视现实。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在国外的理论框架里,而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中。三、

6、借鉴与转化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借鉴和移植西方文化是有必要的,但要选择适合于我国深厚文化传统范式的东西。早有学者做过研究,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人生态度不同,中西文化范式走的是不同路向,如仅仅是时间上的落后,那么把西学范式拿过来照用,快速追赶,也许很快就能赶上西方的水平;如走的是不同路向,不仅走不到一起,还可能丢了自己的好东西。在西学范式的课程结构中,中国文化本身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知识、价值和思维方式,蜕化为归拢于单一西学范式的抽象知识,也就基本上丧失了自己的思维训练、意义传递和生成功能。因此,挪用的课程结构范式表面上

7、吸纳一切,实际上隔离一切:既隔离于完整的西方文化,也隔离于完整的中国文化。课程知识成了非历史、非文化的领域。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又一次以“新”为追求的现代教育和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不断用“新”的外衣,去掩盖内在精神和文化价值的日益贫瘠。在缺乏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在国家主导的教育现代化规划中,多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机械模仿,少有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文化透视。中国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人本化进程中不纳入自己的传统,把别人的人本主义加以包装拿到中国来,说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人本,这恐怕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何况,“教学

8、实践问题”远非“概念重建”能解决,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需要立足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本土文化。派纳在其1975年的文集中指出西方的概念重建主义者的目的不是要指导实践者,这种研究的作用表现出的是理解。概念重建是理论界形成的一种对教育的多视角的新理解,本意非用来指导实践,一经翻译过来竟被作为新课程理论在实践者中培训推行。重构的课程理论不仅鲜有实践意义,且还可能因其产生的逻辑起点不同而带来不利的影响。引进国外的理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