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歧途的明清江南经济史探讨

误入歧途的明清江南经济史探讨

ID:9642603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4

误入歧途的明清江南经济史探讨_第1页
误入歧途的明清江南经济史探讨_第2页
误入歧途的明清江南经济史探讨_第3页
误入歧途的明清江南经济史探讨_第4页
误入歧途的明清江南经济史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误入歧途的明清江南经济史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误入歧途的明清江南经济史探讨历史上对人类进步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商品贸易不是许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存在的跨大洲、越大洋的丝绸、香料、瓷器、象牙、金银、珠宝等奢侈品的转手交易(在古代运输条件下,只有奢侈品才能够承受远距离的运输费用),而是南欧、西欧和北欧以低地国家尼德兰为中心的粮食、木材、羊毛、鱼类、酒类等农、林、牧、渔基本产品的贸易。因为只有基本产品的贸易才能够使劳动价值最低的农民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有能力购买工业制造品,从而刺激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从市场发展的原理看,基本产品的交易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发展起来。一方面,“基本”产品产

2、地广泛,各地生产成本差别不大,所以没有交换的必要;另一方面,基本产品大都是低值笨重货物,所以很难承受远距离高额的运输费用。从这两方面看,基本产品的交易只能够在那些很特殊的地方发展起来,这些地方要具有小范围内产品差异大、大范围内运输费用低的特点。产品差异大使得各地的比较利益明显,运输费用低使得比较利益能够实现。西欧就正好具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尼德兰(现今的荷兰、比利时)面积只有七万平方公里,但降水多的地方每年达1300毫米,降水少的地方却只有600毫米,这就导致自然产品差异很大,各地具有明显的比较利益,由于河流密布,并且大都是四季通

3、航,各地比较利益能够实现,所以这里最早产生了大规模的基本物品的交易市场。四大文明古国都坐落在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地方地理条件单一,在人们力所能及的空间范围内,基本产品大致都是相同的,根本不可能刺激商品交换的发展,所以它们的生产技术、社会结构就都一直维持在传统状态。在不利于商品市场发展上,中国的条件比其他文明古国更为典型,因为中国的地理条件与西欧几乎正好相反:在文明本部黄河流域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明显具有产品差异小,且缺乏通航河流的特点。黄河流域的气温线和降水线都是东西方向,东西方向气候基本相同,这就使得东西方向农作物的品种大致相同,例

4、如夏收作物主要是小麦,而秋粮则主要是菽和粟(近代则是玉米)。如果我们从该地域最西端陕甘交界处一直走到最东端的山东半岛,所到之处,物产几乎都是相同的。在这一近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东西方向上基本产品没有多大差异,各地之间不存在比较利益,不能刺激商品市场的发展。另外,虽说在黄河流域的南北之间,气温和降水的差异使得自然产品存在差异,例如北部旱地产麦粟,南部水田种水稻,但是南北方向没有通航河道,产品交换只能依赖陆路运输。在古代肩挑背扛牲口驮的条件下,陆路运费至少等于水路运费的30倍,基本产品根本不能承受这样高额的运输费用。所以根本不可能形成大规模

5、的基本物品的交易市场。东西方向上产品的无差异和缺乏南北走向的河流,是两千多年来制约商品经济不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了解了地理条件、市场兴起、劳动分工、技术突破、经济增长的内在原理之后,让我们对学者们关于明清江南经济史研究的争论给予简要分析。五、黄宗智、李伯重、彭慕兰观点评析现在,一般读者熟悉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在经济改革中,国家提出的目标就是要由原来的“粗放性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所谓“粗放性增长”也叫外延式增长,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按比例增加从而引起的总产量增加,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增长。“集约型增长”也

6、叫内涵式增长,是指在不增加物质生产要素的情况下,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引起的经济产量的增长。在这种增长方式中,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不过,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划分)虽然符合现代经济学的严格要求,但它们对研究历史上的经济增长却并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在历史上,各种生产要素严格按比例增加投入的情况很少,由改进技术和管理引起的经济产量的增长更是凤毛麟角。历史上的大量情况是,某一生产要素投入增加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变,这种情况下总产量也会有所增长。可以看到,这样的经济增长(如果可以算得上是增长的话)就既不是“粗放型增长”,也不是“集约型增长”。事实上

7、,这种增长的潜力是很小的。一般地说,某一生产要素的增长起初会引起总产量增长的结果,但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终将导致总产量达到顶峰甚或开始下降,而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则更早地开始下降。在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农业的情况就是这样: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某一地区对农业的劳动力投入增加,但是土地投入却不变,于是出现劳动报酬递减,黄宗智把这种总量可能提高但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情况称为“内卷化”。中国学者往往受马克思理论的束缚,着眼于研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了确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力图搞清某一社会(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情况。一般认为,劳动

8、生产率主要由技术发展和进步决定。由于认为技术总是会逐渐发展的,于是历史上的“劳动生产率”就应当是一个逐渐提高或者至少是一个不会降低的过程。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笔者以为,由“生产力”概念演化出来的对“劳动生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