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理想生成的基础:适应与超越

试论教育理想生成的基础:适应与超越

ID:9635275

大小:5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4

试论教育理想生成的基础:适应与超越_第1页
试论教育理想生成的基础:适应与超越_第2页
试论教育理想生成的基础:适应与超越_第3页
试论教育理想生成的基础:适应与超越_第4页
试论教育理想生成的基础:适应与超越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教育理想生成的基础:适应与超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试论教育理想生成的基础:适应与超越  论文摘要:从人的本质出发,人既是现实存在物,又是价值存在物,是“是”与“应是”的统一;从教育活动的本质出发,教育世界既是一个事实的世界,又是一个价值的世界,其对个体及社会表现出适应与超越的统一。教育这种适应与超越正是教育理想得以生成的根基。  论文关键词:教育;适应;超越  正如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两大永恒的主题一样,无论是面对社会还是个体,教育也总有两种追求或作为,即适应与超越,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适应与超越表现的程度不同或各有侧重而已。  面对个体,教育的理想追求是在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基

2、础上,将个体遗传的“可能”变为“现实”,一方面培养适应社会要求、能在“现世”中学会生存的人,满足个体的功利性需要;另一方面引导个体超越自我现状,为受教育者构建一种理想的有意义的生活,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受教育者不断地走向完善与崇高。面对社会,教育的理想追求是,既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教育提出的种种要求,发挥教育服务于社会现实需要的工具职能;又能与社会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发挥其对社会的价值引导功能,成为理想社会的能动的建构力量。教育的这种适应与超越,正是教育理想得以生成的基础。因此,如何理解教育的适应与超

3、越,如何使教育在适应与超越之间、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等,依然是构建当代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理想所迫切需要探索及解决的问题。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对个体及社会的适应与超越,是人的本质特征的反映。人的本质是什么?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看,人是未完成的。当代人类学家格伦(ArnoldGehlen)认为人是一种在生物学意义上未完成、未确定的动物,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人在生物学上的“非专门化”及“匮乏性”的特点。动物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是“专门化的”,其生理上的机能要比人类专门化或特定化得多,庀们的每一种器官

4、只适应于每一种特定的生理需要。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驴子宁愿需要草料而不要黄金”。而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是非专门化的,他并没有因为要适应某种特定的环境而形成某种特定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其天生的适应能力更差。从这一点来说,人是有缺陷的,即人显示出生物学上的匮乏性或缺陷。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后天的习得与教育对人来说,既是可能的,又是十分必要的。不借助教育,作为一个自然的人,是不能在环境中生存下去的。教育的使命首先是立足于人的先天的生物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去弥补人的生物上的匮乏性的缺陷,使人适应环境得以生存。这可以理解为教育对人的一种“适

5、应”,即自然适应性。许多教育家,如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无不强调了教育的这种自然适应性。  人的生物意义上未完成性,是人的缺陷,而恰恰又因为人在生物学上的非专门化、非特定化的特点,又使得人得以面 对一个开放的世界,也使得人得以从自然性向社会文化性转变。动物的生理结构是专门化的,而恰恰是这种专门化,限制了动物生活的时空,使动物“生活在一个或多或少由它们的天生结构完全决定的世界中,这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它的种种可能性仿佛已由动物自己的结构安排好了”…。因此,动物适应环境世界的整个系统模式是相对固定的,它可以改变自身去适应

6、环境,但它不会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更不能创造环境。而人不同,人的生物上的非专门化,使人不需要依赖“设计”好的自然本能的指令来从事固定不变的生活,而是可能超越自然本能的限制,自动的、自由的和创造的来适应外部世界。兰德曼说过“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预先建立的过程,而大自然似乎只做完一半就让人上路了。  而大自然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来完成”。弗洛姆也说过“人是所有动物中最无能的,但这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正是人之力量的基础,也是人所独有的特征之发展的基本原因”。由此可知,人所生活的世界与动物完全不同,它不只是如动物那样生活在“给定”的“事实”世

7、界中,人还生活在“理想”的可能的世界中。作为一种未定性的生命存在,人最典型地体现了人既是其所“是”又是“未是”的统一,“是”与“应是”统一,这正是人之为人的类本质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职责正是借助利用人的本能并超越人的本能,使人得以从自然人发展为文化人,引导人在超越的层次上生存,帮助人构建并实现其理想的追求。  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本质特征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把“劳动”和“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规定,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也不能相互替代。首先

8、,把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表明人受社会关系制约,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性。社会关系是怎样的,人的本质也是怎样的;社会关系越广泛越全面,人就越丰富越完善。任何一个个体在其出生后,总是生活在“当下”所给予的“既定”的物质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