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35183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4
《试论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试论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创新.L.编辑。(三)课程创新要面向基础教育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其后,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基础教育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加强综合
2、课程,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001年7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基础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2001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课程方案》中提出:均衡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加强课程的选择性。纵观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种课程改革文件,为面向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即课程改革要以体现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统一,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基本要求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
3、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统一为目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高师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高师院校是以培养服务并促进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合格的中学教师为目标的,理所当然应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文件为依据,走出学院,深入基础教育实际,改变现有课程设置过分学科专业化,课程内容脱离基础教育实际的倾向,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需要的整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与训练,缩短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的适应期。三、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4、创新举措高师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高师院校为了培养具有优良综合素质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中学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课程从设计到实施都应以培养新时期合格的中学教师为宗旨,坚持育师为本的原则,并且要合理确定各大类课程之间和各亚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各相关学科的内容相互交融,各系(院)和各专业课程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达到校内各专业、各类课程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功能和效益,必须从课程设计观上、课程结构上、课程师范性上进行创新。(一)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设计观课程设计与实施
5、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发展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本真,是社会进步与学生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系上的统一。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从这种课程价值观出发,我国高师课程设计应沿着均衡性、综合性、发展性、选择性、创新性方向努力,要摒
6、弃常把课程的价值当作对知识的追求与占有的课程设计倾向与行为,要防止那种只重视学生求知的结果,忽视求知的过程,或只重视研究系统的知识,忽视探求知识的经历的课程实施过程。据此,高师课程设计在强调“双基”的同时,更应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拓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努力发掘不同学生的潜质,尊重学生差异和发展需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二)构筑三维立体的课程结构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7、需要,高师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课程的横向与纵向结构上。从课程的横向结构看,必须建构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在以学科课程为主的框架内,积极增大活动课程的比重,而增加活动课程比重可通过开设各种活动课或把活动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同时,在以分科设置课程为主的框架内,积极增大综合课程的比重;在以必修课为主的框架内,积极增大选修课的比重,实现课程整合,并要为学生今后进行终身学习、创造性教育教学、自主探究与实践创造条件,可以尝试将课程整体分解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三大类,这样的课程
8、设计既符合当代师范教育发展的规律,又有利于合格教师的培养。当然,对于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都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课程条件与课程资源。(三)突出“师范性”,增加教育科学类课程的比重,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实践表明,一名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主要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学科的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而,无论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