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理论场域中的接受美学思想

主体间性理论场域中的接受美学思想

ID:9633268

大小:6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4

主体间性理论场域中的接受美学思想_第1页
主体间性理论场域中的接受美学思想_第2页
主体间性理论场域中的接受美学思想_第3页
主体间性理论场域中的接受美学思想_第4页
主体间性理论场域中的接受美学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主体间性理论场域中的接受美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主体间性理论场域中的接受美学思想主体间性理论场域中的接受美学思想接受美学是20世纪后期由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提出的重要现代美学思想。该思想在与各种哲学、美学思潮或流派的交流、对话中不断发展,也产生了各式支流与另类形态。由于该思想在理论上的未尽完善,接受主体的视阈为主体性-实践论范式所拘囿,长期以来对接受美学思想的理解和评价存在根本性的错误。为达成对该思想的合理认识和评价,必须对该理论进行语境还原和重新认识,对各类误读进行反思和批判。  一、相对主义悖论误读接受美学思想的根本原因  接受美学思想从提出至今,

2、不仅在与其他现代美学流派的积极对话和交流中产生各类支流,其内部亦在进行活跃的理论论争和调整,因而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状态,这一状况构成了误读接受美学思想的外部因素。而误读接受美学思想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无视语境,错误地用近代哲学-美学范式去理解作为现代美学思想之一支的接受美学,进而导致相对主义悖论。  总观对接受美学思想的误读性批评,无出如下三论者:其一过分强调读者,以新的一元论取代文本一元论;其二片面夸大读者的能动性,无视文本的规定性,因历史虚无主义式的诡辩而滑入相对主义的泥潭;其三神化美学,导致推

3、崇审美乌托邦。细究导致这些误读的原因,客观因素在于西方美学思想流变激荡、派系复杂的理论背景和接受美学思想在理论上未尽成熟完善,更为根本的则是存在于接受主体方面的悖论。  在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纷繁复杂的众声喧哗中,接受美学所呈现的形态不免失真。如罗兰巴特从其结构主义思想出发,宣称:作者死了,人们迎来的却是一个真正的写作的时代,不再有诗人,也不再有小说家:只剩下了写作{1}。他旗鼓鲜明地在1968年发表《作者之死》,声称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西方理论家向来不惮担当历史反题,立论往往极端,罗兰巴特

4、等理论家在接受美学思想产生前后提出的文本接受观念对接受美学思想的发展所产生的语境性影响尚待考究,并不能直接将这类影响理解为接受美学理论的本然或应然状态随便一种接受理论不能与接受美学思想划等号,特雷伊格尔顿将结构主义称作一根用以一劳永逸地固定文学作品的巨钉{2}(耐人寻味的是,对接受美学思想的不当批评恰恰倾向于指摘其相对主义倾向),这一评价对区别接受美学思想与其他理论的文本接受观念极具启发意义。更为根本的是,对接受美学思想产生误读的这些思路从前提处就是错误的,它在无意识中践行含有相对主义因素的方法论,以

5、为可以剥离语本文由.L.收集整理境,将接受美学思想从其生成场域中割裂出去,无睹其主体间性的哲学背景,而将这一思想置于形而上学本质主义的语境中展开误读;在这一思路自在自为的话语场域中,接受美学思想本然自在的理论语境被有意无意地遮蔽,而轻易地被读作无视语境、无视文本的相对主义诡辩论,其吊诡之处正在于此:相对主义正是这一解读思路本身的失当之处。要之,解读者以相对主义之解读思路去解读接受美学思想,又得出接受美学思想犯有相对主义弊病的结论。  那么,接受美学思想的本然或应然状态果真如此吗?诚如《孟子》:颂其诗,

6、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理解理论文本与解读文学文本,皆须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还原文本的本然语境。理解接受美学思想,须要对其生成场域与出场路径进行历史还原,为对其达成正确理解进行理论准备。  二、主体间性哲学-美学范式接受美学思想的生成场域  接受美学作为现代美学思想,其生成场域是现代哲学-美学范式。杨春时先生认为,西方哲学-美学理论经历过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范式的相继转换,对美学理论的考察,可以从哲学范式的历史演变出发。古代哲学-美学属于客体本体论范式,以为在自我之外存在一个最高

7、的、超历史的绝对实体,而美正是这一绝对实体的显现或低级事物对这一绝对实体的某种分有,如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中世纪神学体系下的神学本体论美论,均把美视作不可企及的最高实在。进入启蒙时代,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把自我意识作为存在的依据,开创大陆理性主义传统;培根则以对实验定性和归纳等科学方法的推崇而与笛卡儿相对应,成为经验主义传统的开山人,西方哲学-美学理论自此转为主体性-认识论的近代范式。康德的先验主体性理论从理性思辨入手证明物自体的不可知性,休谟的怀疑论认识论从感觉经验

8、出发说明知觉来源的不可究诘,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两大体系均通过对主体-客体的二分实现了主体性的确立,美则与主体的认识形成联系。黑格尔以集两路哲学之大成的高度确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主体性美学体系,他通过对世界的头足倒置{3},把主体性神秘地外化为理念{4},在实际上把美视作以感性形式呈现的自由精神。青年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继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确立了革命性的主体性实践论美学思想。要之,主体性是近代哲学-美学的重要范式。现代哲学-美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