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31236
大小:5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4
《文化强市战略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化强市战略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化强市战略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文化建设的长远战略,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2010年11月,人民日报刊登的《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将全国的文化建设视线集中到江苏。在文化强省战略实施中,苏南各市相继制订了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强市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强市战略是文化强省战略的具体化,换言之,文化强市战略实施的
2、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文化强省战略绩效。具体而言,文化强市从城市出发,而城市本身是文化的产物和组成部分①,不同城市实施的文化战略如何评测,既能体现出城市特色化又能将文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规律予以揭示,是文化强市战略评估的关键。 一、文化强市战略的内涵解读 文化强市战略是指从城市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出发,发掘城市文化潜力和粘性,实现城市软实力和硬实力对接和双赢,最终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内聚力城市。从城市的视角出发,与文化强省战略中对宏观区域文化的定位,文化强市战略在内涵上与文化强省战略有以下不同。 1.立论点不同
3、 文化强市战略建设是从基层出发的以人为本的建设,其与文化强省强调区域协同建设和发挥规模效应不同,更加强化城市文化特色,突出文化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并将文化绩效具体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强化了文化在城市以人为本中的作用。 文化强省战略既注重文化发展数量和规模,更注重文化发展的结构和质量。在文化强省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强化了文化作为软实力对经济发展硬实力的支撑和促进。文化强市战略以市民需求为出发点,强调文化显性效应和隐性效应的平衡,所谓显性效应指建设、提供和发展城市公共服务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经济,并以此带动文化市
4、场的繁荣和发展等,隐性效应则包括了基层文化繁荣和多元所带来了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和民主意识增强而带来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其中包含了城市精神、市民个人价值观、市民幸福指数和城市凝聚力等。 2.表现形式不同 城市的形象是通过文化个性体现出来的,文化强市战略的表现更强调城市建设具有特色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并形成城市个性化的文化品牌。相比较而言,文化强省战略更加关注的多城市区域化和规模化的文化协调,本文由.L.收集整理强调文化事业和产业在区域整体上的大发展大繁荣,多个城市相互关联形成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
5、,通过全省综合性文化实力的提升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转变。 相对于文化强省的研究,城市由于其空间和资源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套用文化强省建设的经验。如苏州苏绣文化产业群,其不仅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2010年创造出5.12亿的销售额②,其衍生出的苏绣文化,成为苏州文化的名片之一。文化强市由于城市的地域性特征更为明显,更容易形成城市的个性文化特色。 3.区域效应不同 文化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区域下的城市间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都属于吴文化的范围。吴文化的苏南
6、同一性,也使得同一文化区域下的苏南城市更容易产生出一定的区域效益。而文化企业想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必须走产业集聚发展的路。 不同省份之间的文化差异性相对较大,部分省份内南北文化相差甚远。基于文化的两省间合作较为困难。相反的,同一区域的城市多数处于相同的文化背景下,这为开展集聚型文化产业提供了条件。以苏南地区为例,苏州、无锡、常州分别各建有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各地方政府也搭建了相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不仅使江苏的动漫产业形成集聚效应,更成为了江苏省的特色品牌文化之一。文化强市不可避免的要涉及文化融合,而如何充分利
7、用文化的区域规模效益,形成城市间的文化产业集群合作和资源集群合作,如江南文化旅游产品都是在苏浙临近城市,最后形成区域效应也将是文化强市建设和评价的重点。简言之,文化强市中的文化区域效应突出的城市在一个区域中发挥的文化主导作用,及其与其他城市的文化融合性。 二、文化强市战略评价体系述评 已有研究中并没有专门对文化强市战略绩效的评价体系,相关研究主要有四种视角:文化资源视角、文化产业竞争力视角、文化软实力视角、城市文化竞争力视角。 1.文化资源视角 文化资源视角更侧重于区域文化资源价值的评价。多数研究以文化资
8、源的旅游价值为出发点构建评价体系,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③、文化资源开发效益评价体系④等。 2.文化产业竞争力视角 文化产业视角多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围绕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分别以安徽省⑤、陕西省⑥、天津市⑦为例,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评价体系;此外,也有学者针对文化产业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如红色文化产业⑧和民族文化产业⑨评价体系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