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意象”——对一个传统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和反思

外观“意象”——对一个传统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和反思

ID:9626516

大小:5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4

外观“意象”——对一个传统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和反思_第1页
外观“意象”——对一个传统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和反思_第2页
外观“意象”——对一个传统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和反思_第3页
外观“意象”——对一个传统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和反思_第4页
外观“意象”——对一个传统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和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外观“意象”——对一个传统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和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外观“意象”——对一个传统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和反思  在现代文论中,“意象”被视为等同于西方传统文艺学中“image”的一个范畴,并把审美意象作为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①。朱光潜先生就把康德提出的最高审美范畴“aestheticideal”翻译为“审美意象”,并把它界定为“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②。显然,赋予一个概念特定的意义和应用范围,是在特定美学领域内获得使用价值的条件。但是,在更原初的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意象”与西方类似的范畴根本不同。而且,本文试图以意象作为审视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就必然要求首先挖掘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涵义和地位。 

2、   一、意象作为传统文化的根本思维范畴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与哲学观照的方式、社会生活的理想以及艺术审美的叙述模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倒不是说意象概念本身是使用最多的或者是唯一的表述方式,古人们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中创造了丰富多变的抽象词汇用以传达微妙的思想。但是,一方面这些词汇之间有着意义和逻辑上的联系,有的可视为“意象”的形式变体或意义的延伸;另一方面,意象在古人的生活中决不只起着语意表述的功能,它更深刻地潜藏于人的思想的底层,充当了最根本的思维范畴的作用。  “意”、“象”概念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

3、,象也者,像也”。唐代孔颖达解释说:“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谓卦为万物象者,法象万物,犹若乾卦之象于天也”③。可见,整个周易都是象,象卦乃是中国古人创造的独特的象征、模拟自然万物的符号体系。这一论述具有更广阔的意义。如果返观中国文化的具体形态就会发现,中国的文字、书法、绘画等无不以一种极抽象的符号象征系统作为活动的基点,这与西方文化的“拟声”、“拟形”模式显然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在的“意象”线索充当了深层的思维原则;它的价值近似于康德范畴表中的先验理性,对一个文化群体根本的思维方式具有奠基的作用。  在社会生活和人格修养中,“象”可

4、理解为人或群体的外在形貌举止和生存过程的基本表现。中国人生存之“象”独特之处在于,它经过了一种东方式的处世观念符号的渗透和改造,这种符号系统就是“礼”。与此同时,传统生存哲学又要求在同一性的人形之“象”中体现、传达“意”,或称为“气象”、“境界”,这是一种与天地相通,符合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格境界和生存气度。孔子是较早采用意象模式论述人格修养的哲学家。《论语.雍者》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人的内在情意品质,文则是外在的形象文饰,强调内在和外在,气质和形象的统一。孟子则提出了有名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李泽厚先生解释说,“孟子

5、提出凭这种集义而生的浩然之气,便可以与天地宇宙相交通,而达到天人同一”⑤,一语道破儒学修身的原则也无非是天地至道的推衍,并且孟子更强调了作为精神的气在人修养中的地位。“意象”之“意”在儒家仁学取得了社会化的道德精神的意义,而在崇尚老庄哲学的魏晋人物品藻中,则以道的“玄虚”、“味”、“妙”演绎为“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审美诉求。“这种人性之情合于自然之理,乃是一种天人相通的文化品格”⑥。由此可见,儒、道推崇的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虽趣味迥异,然而遵循着共同的天地至道,而道乃是意与象的本原和统一体。这是两种美,宗白华先生把它们概括为“充实”和“空灵”⑦。前者来自

6、孟子“充实之为美”的古老命题,用以感喟人生的深邃与广大;后者暗合苏东坡的诗境:“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以静照和距离编织审美的人生境界。    二、意象思维模式在传统美学和艺术中的核心地位    在古典艺术文化中,意象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从《易经》经王充到魏晋的王弼和刘勰,意象逐步确立为艺术的最根本的审美原则,并赋予丰富的内涵和特性。由意象经意境达情景,又经历了范畴不断深化确认和艰难的主体化的过程。  随着向艺术审美范畴的转化,意在具体化的同时意义分解为三个方面:气、志、情。这里的气指艺术内在的天地之气与主体之气相互交融而幻化的生命与活力。谢赫把“气韵生

7、动”列为六法之首,使得以气为上的审美理想成为传统美学的主线索。相比之下,志则是儒家美学把社会的理想、上天之德和主体的人生追求相结合的产物。早期的情从属于志,直到了明清时期,一种具有思想解放性质的和传统“理学”相颉颃的“唯情说”才凸现出来。  从易经对“象”的解释可以发现,“象”自诞生之始就绝非自然物象本身,而是圣人“观物取象”,对天地万物抽象化、符号化的产物。当象逐步渗入到艺术领域,人们开始探讨“象”与自然具体而微的关系,寻求在不同艺术中的表现形式。最有效的保留了象的抽象性质的是书法。书法以汉字为载体,汉字本来就是形象抽象化的符号体系,其象形性是书法产生的

8、首要条件。在书法中,汉字的象征性质和实用功能都得到扬弃,由线构造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