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中醫学思想及其哲学意义

王夫之的中醫学思想及其哲学意义

ID:9618425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4

王夫之的中醫学思想及其哲学意义_第1页
王夫之的中醫学思想及其哲学意义_第2页
王夫之的中醫学思想及其哲学意义_第3页
王夫之的中醫学思想及其哲学意义_第4页
王夫之的中醫学思想及其哲学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夫之的中醫学思想及其哲学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王夫之的中醫学思想及其哲学意义王夫之的中醫学思想及其哲学意义 中醫学自.L.古以来就与中国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哲人特别是宋代以后的哲人无不通醫,因此这一历史时期的哲人之思无不与中醫学息息相关。王夫之精研岐黄,引醫人哲,其论甚为深湛,且富有创见。惜乎至今研究者甚少。其原因可能是王夫之虽懂醫却又慎于谈醫。因此在其卷帙浩繁的著作中谈醫之处虽然不少,但较为分散,大致在《思问录外篇》中有几处较为集中的论述。然而,仅此即可看出王夫之的醫学造诣是很深的,他的这一知识结构,与其整个的理论体系的建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一、王夫之与仓公火齐汤    王夫之《思问录外篇》中有这样

2、一段话:其化也速。则消之速;其化也迟,则以时消亦时息也。故仓公谓洞下之药为火齐。五行之化,唯火为速。大黄、芩、连、栀、檗之类,皆火齐也,能疾引人水谷之滋、膏液之泽而化之;方书谓其性寒者,非也。这段话指出被称之为火齐的洞下之药,其药物特性是化、消之速。而火齐之药的使用权首先当推及西汉名醫淳于意(仓公)。因此,这里就要先讨论一下仓公及其火齐汤。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醫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

3、治,及药论,甚精。受之三年,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仓公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名醫,他使中国醫学史第一次有了诊籍,也就是后世所谓的醫案。《史记》中所记载仓公的25份诊籍是十分珍贵的醫学代尚不太远的班固,已经无法详细了解仓公的具体治疗技术,其中当然包括那些个方剂的药物清单。以致于后人认为仓公是一个神秘的醫家,其醫案类似神话或传奇故事,所以某些醫史竟将仓公略而不论。当然。仍有不少有识之士依然锲而不舍的研究仓公之术,毕竟其中包含着宝贵的醫学资料。据说历史上曾经对火齐汤的药物成分有过各种各样的不同揣测和推断,但却一直没有确切的记载。到了清代乾嘉时期,金陵名醫周魁(字杓园,号澹然子,生卒

4、年不详,温病学家)才在1799年(嘉庆四年)刊刻的《温病指归》中认为是所谓三黄汤(也称伊尹三黄汤),具体由黄连(酒煮)、黄芩(酒炒)、大黄(酒浸)各等分组成,每用一钱五分,清水煎服,分温二次服用。其理由大致是认为火齐汤有泻下、通利、清热的作用。而王夫之所指出的火齐汤的药物成分则为大黄、黄芩(芩)、黄连(连)、栀子(栀)、黄柏(檗)的说法,不仅早于周魁一百多年,而且更为周详全面。其涵盖了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泻心汤和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的三黄解毒汤。前者的成分是大黄、黄连、黄芩,其功用为泻火、解毒、清热;后者的成分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其功用为泄火解毒、清湿散热。这

5、样就将泻火解毒与清湿散热药物集中在一起,而不至于有所遗漏或散失。王夫之长期生活在年平均气温较高,且高温时间长的南方地区,高温闷热,雨量充沛,因此又潮湿难耐。这一地区的疾病温热证、病从火化多,所谓温病十有六七,伤寒十无一;疾病湿热、痰湿证多,湿热、痰湿病理现象在临症中普遍多见。当代温病学家刘渡舟教授指出诸如燎面证治、火邪脱发证治、吐衄证治、火中证治等皆须用火齐汤。显然,王夫之之所以深入研究火齐汤,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他所指出的上述药物可以并且能够组成火齐汤的代表性方剂。其对火齐汤的研究不论在醫理上还是在药性上都是很有见地的,由此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知道王夫

6、之确乎精通醫道。然而,由于王夫之的著作长期湮没无闻,致使醫史界只知道周魁以三黄汤来释解火齐汤,而不知道王夫之对火齐汤的真知灼见。    二、王夫之与《素问》二火之说    紧接着上述问题,我们要讨论的是王夫之为甚麽认为大黄、芩、连、栀、檗之类药物是火热之物而非寒凉之剂?这样的说法是否具.L.有理论依据且其理论依据何在?从中药学史来看,自《神农本草经》到李时珍《本草纲目》,都认为大黄、黄连、黄柏、黄芩之类药物其性味为苦、为寒、为凉,其功用为清火逐水祛湿泄利解毒,藉此可使患者的实热之证而得到消解,其理论依据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中的以水克火。然而,王夫之对此却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

7、五行之化,唯火为速,因此大黄、黄连类药物之所以能够迅速清除肠胃积聚,散瘀止疼,其原因并非是以寒制热、以水制火。恰恰相反,而是以热祛热、以火制火。王夫之说:火挟火以速去,则府藏之间,有余者清以适,不足者枵以寒,遂因而谓之寒,不可谓其性寒也。呜呼!不知性者不以用为性,鲜矣。天地之命人物也,有性有材有用;或顺而致,或逆而成,或曲而就。牛之任耕,马之任乘,材也。地黄、巴戟天之补,栀、檗、芩、连之泻,用也。牛不以不任耕、马不以不任乘而失其心理之安。地黄、巴戟天之黑而润,受之以水;栀、檗、芩、连之赤而燥,受之于火。乃胥谓其性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