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13288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体育教育宜“理”通一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体育教育宜“理”通一贯“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体育”一词历史悠久,相传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已经开始使用,当时欧洲的罗马帝国才刚刚建立,基督教才诞生[1],而体育很早就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理”,其本质是“道”(注:道: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泛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或原理、规律。)。中国传统教育之理想人格的基本规定是“仁、义、礼、智、信”,这种规定一开始就以萌芽的形式(端)存在于每个主体中,并构成主体实现内在根据,所谓成人(善)是先天潜能(德)的展开。潜能之于人,犹如源头
2、活水,它为人格升华提供了不竭的水流。 一、中西体育文化的哲学思辨自19世纪20年代,英国一位被称为“现代体育之父”的托马斯阿诺德第一个把竞技体育列为学校课程以来,无论西方文明或中国文化,哲学的基点都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西方关注成就人的生命活动价值和完成人性的生存使命,这使它一开始就把“智慧”引向了认识论的方向,从“对象意识”走向概念化的逻辑思辨之路;中国关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由此中国发挥了关注义理性的悟觉思维,相对而言,西方体育只讲求“格物致知”,以“有”(存在的“实在性”
3、)为起始[2],中国“摄生学”还讲求“穷理见性”,以“无”(生命的“生命”)为开端[3]。格物,是为了满足生命,展现学问;穷理,是为了圆满生命、完善人格。格物需要用“眼”去看,明理需要用“心”悟。用眼看,是以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人性与物性分离为认识方法;用心悟,则以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人性与物性的融通一体为基点。比如,奥林匹克运动与西方传统主流文化休戚相关,西方“格物致知”的主导特征相对于中国“穷理见性”而言,表现出道义与利益的对应,唯心与唯物冲突,主体与客体的分裂,执灵执物,两极分化。儒家以道义为中心,则引出了责
4、任意识,导致了对自然的保护和关爱,中西思想分野和哲学迥然不同的思维特质和理论风格由此产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确定什么样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综合素质)”,还是“以物为本(专业技术)”?西方从“格物”认识思维出发,采取了“本体论”的表达方式。主要在空间存在和空间关系中,在依照空间需要对时间限定之后,去寻找事物的运动规律。因此,他们所说的规律属于“体”的层面,而对于自然状态下的时间过程,西方传统科学则很少考虑[4]。所以其哲学是在“现象世界”之上、之外构想了一个本源性和终极性的“本质世界”,并以形式逻辑体系建构这个世
5、界,以此来表达人的超越性的理想和追求。在西方特定的既定历史条件下,这种理论曾经起过推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思想解放的历史作用,但它的理论实践的困境(人欲横流)则日益明显。中国在“格物”的基点上坚持“穷理”教育则属于另一种思路,它是通过对“道”的追求来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而上的追求。“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是它构成了中国哲学特有思维模式、伦理观念、审美意识和价值理想。按照东方古贤的观念,“道”无所不在,“道”是一切存在的本根,万象变化之源泉,它贯彻于万有之中,又具超越万有之性。从宏观着眼,“道”通贯万物,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
6、,道是一,是大,是全;从微观着眼,道生化万物,万物有各物各性,它是多,是异,是生。论其存在,道是实有,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论其性质,它是又无形无象,“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道”是一种以生命为本性的有和无的统一,它首先强调天地自然秩序、人类社会秩序,人的任何活动都必须遵守秩序,《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不违,后天而顺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中国文化一贯重视宇宙、人类秩序的崇高境界教育,《系辞上传》“夫易,对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
7、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为治理当前“人欲横流”的世界带来唯一希望。 二、自然科学再发展亟待中国文化的护持恩格斯说:“科学和哲学的结合结果,就是唯物主义”[5]。仅从这个定义分析,中国很早就有相当发达的哲学理性思维,并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哲学与科学处于无法明确区分的状态,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及其传统的科学技术体系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原因在于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万物,在中国古代始终都是被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时间过程来看待的,一切相关的研究与思考,即包含有认识自然
8、、社会和人类自身之最基本规律的哲学性意义,正是当时对于这些客观事物的科学性认识。因此,在中国“圆”文化中,思想家们经常会以人的生老病死,气血循行为例,来揭示天地宇宙的变化规律,构成了大小宇宙相互类比的一般思维模式[6]。同时“人”本身就是教育家、思想家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那些在今天看来显然属于医学理论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