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

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

ID:9565105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2

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_第1页
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_第2页
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_第3页
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论文摘要:我们在研究教育目的时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变换。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现实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现实活动具体指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及交往。现实活动中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权利的人。  论文关键词:教育目的;现实活动;主体  教育目的是我们判断学生发展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依据,设计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在我国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改革主题一个个轮番转换,效果却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目的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L.编辑。                    

2、     一  在教育史上,教育家对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做出了多种回答。柏拉图(Plato)提出教育应培养哲学家;昆体良(M.F.Quintilianus)认为教育要训练出雄辩家;洛克(J.Locke)主张教育应造就举止优雅、精明能干的绅士;卢梭(J.J.Rousseau)指出教育要培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自然人。杜威(J.De.  现实活动具体指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及交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第一个活动,即每日每时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就是物质生产及其建立在其上的实践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

3、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变革现实的物质活动”l8,它是人最基本的活动,正是它促进了人类认识及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他将实践的概念引入认识论时,给它一个严格的唯物主义含义:活动的起初形式和基本形式乃是实际的感性活动,在活动中人们与周围世界的对象进行实际接触,并依据它们的客观属性,对它们施加作用。.L.编辑。  学生认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探索而获得的经验;二是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学习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是

4、掌握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书本知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但是他们认识的重要来源是直接经验,要使学生把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就必须依靠他们获得的感性认识。实践主要是通过学生的直接经验来理解与获取真知的过程。杜威主张从做中学,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的活动在一定的阶段上必然意味着用手操作。”:‘确实,活动的要义和前提在于“动”,即操作。所谓操作是指向活动对象的一系列有目的的行为总和。活动对象一般是指实物,相应地,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对象性活动,它是个体动手操作实物的过程。  现实活动包括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与人类的实践不同,学校

5、组织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更加简捷,更有计划性和组织性,它可以起到人类实践活动所能发挥的认识作用。  现实活动还包含以实践为基础的多种交往。有的人只是重视活动中实践的一面,而忽视活动中的交往。在这种情况下,活动沦为单一的人与物质之间的行为。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洛莫夫(B.qt)一IOMOB)曾批评列昂捷夫(A.II.:leolt’,l~eB)忽视对活动中主体一主体之间交往的研究,他认为:“把‘主体一主体(们)的关系只是作为主体一对象(或者主体一客体)’关系的‘伴随者’而加以考察时,交往的很多重要特征就被抹煞了,同时,对活动本身的分析也就‘贫乏化’了。”前苏联学者休金娜(r.1I.I_IlxK

6、llita)也认为:“交往既是人的生活活动的形式,也是人的活动极重要的一个方面,又是交流经验、知识、活动结果的必不可少的客观给予的形式,还是协同活动中人们之间为社会所必需的关系形式。”她认为,交往在教育过程中有着特殊表现,它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着多种意义。  交往是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存在方式,人需要认识物质性的活动对象,更需要与他人交流各自的认识和情感。学生之间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使他们不断地了解他人的观点,因为学生所处地位、经历相似,容易平等相处,减少戒备心理,没有声望、年龄、成熟性的差异,容易认识、理解和接受别人的观点,尤其是在比自己水平稍高的同伴面前,通过交流能意识到自己

7、的观点存有偏颇、论据还欠充分、思维还有片面性,并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加以修正和协调。在交往时,学生也容易将他人的认识与自己的认识区别开来,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  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交往是手段,相互作用是目的,交往保证着活动教育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信息交流,活动借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他们认知结构和情感态度的互动与整合。交往开展得越充分,由此而产生的相互作用的效果就越明显,对学生的发展就越有效。  运用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