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李氏将兴”———隋末唐初山东豪杰研究之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李氏将兴”———隋末唐初山东豪杰研究之一提要 本文在陈寅恪先生《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一文论述的基础上,对“山东豪杰”之说提出补充,指出隋末唐初山东豪杰分黎阳、瓦岗寨及豆子卤亢、高鸡泊两大集团,他们在政治上取向各异,其间的消长直接影响了武德贞观政治。“李氏将兴”虽在关陇集团内部提出,但也与黎阳山东豪杰有间接联系。这一系统山东豪杰从杨玄感起,就与关陇贵族建立了联盟,他们臣服于李密、李世民,是形势使然。李世民将这一联盟中关陇贵族提到为主地位,使山东豪杰为用,开创了唐代历史的新局面。关键词 山东豪杰
2、 关陇集团 李氏 隋末唐初,神州版荡,逐鹿群雄各树旗帜,称王号帝,但假天命而号令天下者只有李、刘二氏。“李氏将兴”与“刘氏主吉”,不但代表了关陇与山东两种势力,而且也反映了两种种族文化。“李氏将兴”,最终导致了唐帝登九五,君临天下;“刘氏主吉”在刘黑闼平定后,对唐代政治文化仍有影响,直到安史乱后。本文试从这一角度,探讨武德年间河北山东之乱,探讨山东豪杰与武德、贞观政治的关系,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一、李氏将兴 隋末,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谶语广为流传,李密、李渊、李轨均先后以之号令天下。《资治通鉴》卷一八三
3、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条略云: 李密自雍州(邱)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久之,稍以为然,相谓曰“斯人公卿子弟,志气若是。今人人皆云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吾闻王者不死,斯人再三获济,岂非其人乎!”由是渐敬密……会有李玄英者,自东都逃来,经历诸贼,求访李密,云“斯人当代隋家。”人问其故,玄英言:“比来民间谣歌,有《桃李章》曰:‘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桃李子’谓逃亡者李氏之子也;皇与后,皆君也;‘宛转花园里’,谓天子在扬州无还日,将转于沟壑也;‘莫浪语,谁道许’
4、,密也。”李密后来主权瓦岗,瓦岗寨成为各路英雄辐辏之地,不能说不与此谶语大有干系。《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上略云: 帝(李渊)以姓名著于图谶,太原王者所在,虑被猜忌因而祸及,颇有所晦。时皇太子在河东,独秦王侍侧耳,谓王曰:“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然天命有在,吾应会昌,未必不以此相启。今呈励谨,当敬天之诫,以卜兴亡。自天祐吾,彼焉能害,天必亡我,何所逃刑。” 又有《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案李为国姓,桃当作陶,若言陶唐也,配李而言,故云桃。花园宛转属旌幡。汾晋老幼讴
5、歌在耳,忽睹灵验,不胜欢跃。帝每顾旗幡笑而言曰:“花园可尔,不知黄鹄如何,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自尔已后,义兵日有千余集焉。 李渊自认为天命所归,并以之直取关中,号令天下,成为真正代隋的李氏。《通鉴》卷一八四恭帝义宁元年(617)六月条云: 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家富,好任侠,薛举作乱于金城,轨与同郡曹珍、关谨、梁硕、李贝斌、安修仁等谋曰:“……不若相与并力拒之,保据河右以待天下之变。”众皆以为然,欲推一人为主,各相让,莫肯当。曹珍曰:“久闻图谶李氏当王。今轨在谋中,乃天命也。”遂相与拜轨,奉以为
6、主……轨自称河西大凉王,置官属并拟开皇故事。李轨为河西诸胡所推,因其姓氏,可见“李氏当王”谶语广闻于天下。李唐代隋,谶语只是一个借口,李渊、李密、李轨等均利用谶语,以示己为天命所归。那么“李氏将兴”是如何产生的呢? 《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之部》本纪第一武德八年(625)条云: 大约周隋李贤、李穆族最盛,所以当时有“李氏将兴”之说。 寅恪先生的批注解释了“李氏将兴”谶语出现的原因。据《周书》卷二五李贤传,知其先为陇西成纪人,贤后魏时因战功,累镇原州、瓜州,进爵河西郡公。周高祖及齐王宪皆养于贤家,高
7、祖幸贤第,恩赐无比,“贤门生昔经侍奉者,二人授大都督,四人授帅都督,六人别将。奴已免贱者,五人授军主,未免贱者十二人酬替放之”,“赐贤弟申国公穆亦如之”,后征拜为柱国大将军。子端,赠上大将军;吉,仪同三司;崇,位至太府中大夫,上柱国,广宗郡公;李轨,开府仪同大将军,升迁县伯;询,上柱国,陇西郡公。据《隋书》卷三七李穆传,李贤之弟穆,周佐命功臣,进位上柱国,拜大左辅,并州总管。隋高祖作相,密表劝进,直接导致了隋的建立。高祖受禅,穆来朝,“高祖降坐礼之,拜太师,赞拜不名,真食成安县三千户。于是穆子孙虽在襁褓,悉
8、拜仪同,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穆之贵盛,当时无比。”子忄享,早卒;怡,官至仪同,早卒;雅,授大将军,开皇初进爵为公;恒,官至盐州刺史,封阳曲侯;荣,合州刺史,长城县公;直,车骑将军,归政县侯;雄,柱国,密国公,骠骑将军。李氏门庭盛大,正如李崇所谓“合家富贵者数十人”,这样的大族为隋炀帝所忌,为天下瞩目,在所难免,故穆传末史臣曰:“穆之子孙,特为隆盛,朱轮华毂,凡数十人,见忌当时,祸难专及。”但真正促使炀帝杀李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