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59659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2
《论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的监控职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的监控职能论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的监控职能 教学管理规范化是.L.高校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建立一支熟悉业务又有创新精神,并且懂得科学管理理论和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的教学管理队伍。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对于高校而言,机遇与挑战同在。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此契机,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办学规模;但同时也面临着师资等办学条件不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现状。在不断完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已成为众多高校
2、的共识。 监控是教学管理的一项专门职能。监控,简单地说就是监督和控制。从具体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看,监控实际上包含了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与调节。 当前,社会向高校提出了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人才需求。要求高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障教学质量。高校也意识到质量监控对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在不断强化教学管理的监控职能。 一统筹教、学、管三方关系 教学管理人员按三级分层管理,教务部门工作人员为一级管理层,在教学管理中起指导协调作用;各院系教学院长为二级管理层,在教学管理中起组织实
3、施作用;各院系教学秘书为三级管理层,在教学管理中起具体执行作用。同时,建立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答疑、查询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 教、学、管是任何一所高校教学管理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三者是否和谐统一事关教学工作能否有序、高效运行。在教学管理系统内,由于教师、学生作为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存在角色的对立,因此教、学、管之间发生一些磨擦或矛盾实属难免。在实际工作中学院充分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强化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的程度。如在制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时,积极
4、听取教师和学生的修改意见,提高他们对规章制度的认同度。二是广泛宣传管理规章制度的条款规定和精神实质。避免因缺乏必要的咨询和理解而导致的矛盾冲突发生。三是创建教、学、管三言制衡机制。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中,积极协调沟通和互相监督,共同维系正常教学秩序。在科学规划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时,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系级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所在。系级教学单位是各项教学活动的计划者、组织者,又是执行者、控制者,既承担着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
5、设等重要的任务,还要维持教学秩序,组织日常教学活动和具体的学生管理等细致工作。系教学秘书是系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十分繁杂、具体。 二系级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实现 系级教学管理规范化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实现系级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关键就在于通过科学的、合理的运作,以解决有限的资源投入与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系级办学目标之间的矛盾,以促进办学效益和培养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要实现系级教学管理规范化,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健全科学、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在制度化
6、、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系级教学管理应该根据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制定出符合本系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使之便于操作,易于实施。系级教学管理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补充、完善和具体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系级教学管理制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要求,严格管理,使教学活动的安排既合于情、合于理,更合于法。其次,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要完备。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应该包括必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
7、位职责、符合本专业特点的学生管理办法和其他管理制度。整个制度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最后,制度制定完成后,一定要依据规章制度来进行教学管理,做到令行禁止,保证教学管理的公平性和权威性。高等院校系级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应将教学计划的管理作为核心工作。从根本上说,对教学计划管理的科学化程度,是一所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水平的基本特征。 教学计划的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这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依据,结合专业实际,体现出
8、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体现出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培养特色。其次,明确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需求。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必须弄清社会对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以此确定专业的课程安排。加强对.L.教学计划制订过程的管理。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是将培养目标具体化的过程,既要依据教学计划制订的基本原则,又要依据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既要充分考虑课程间的整体结构,又要充分考虑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关系;既要充分考虑社会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