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56845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2
《肩胛骨颈部骨折解剖钢板的设计制作与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肩胛骨颈部骨折解剖钢板的设计制作与临床应用【摘要】[目的]通过对肩胛骨形态结构和肩胛骨骨折类型的研究,设计用于固定肩胛骨颈部骨折的解剖钢板。[方法]通过对肩胛骨形态结构和肩胛骨骨折类型的研究,先大概构想出一种用于固定肩胛骨颈部骨折的解剖钢板形状,得出需要测量的相关肩胛骨数据,然后对已知性别的成套成人男女各40副肩胛骨干燥标本进行测量和形态学研究,得到肩胛骨数据,将数据进行分析,根椐测量分析结果,制作生产出肩胛骨颈部解剖钢板,在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的患者中使用,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设计出的肩胛骨颈部解剖钢板临床应用7例患者,钢板
2、服贴,固定牢固可靠,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经12~18个月的随访,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肩胛骨颈部解剖钢板,设计合理,使用该钢板固定肩胛骨颈部骨折,固定牢固,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并发症发生,促进骨折愈合;可以使手术操作简便,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可以推广使用。【关键词】肩胛骨;骨折;测量;解剖钢板;内固定 以往肩胛骨骨折(scapularfracture,SF)较少见,但近年来随着交通和建筑事故增加,肩胛骨骨折有增多趋势。作者通过对肩胛骨体部和颈部的解剖结构和常见的骨折类型研究分析,设计出一种用于固定
3、肩胛骨颈部骨折的解剖钢板。在2005年1月~2006年2月,作者使用自己设计的解剖钢板治疗肩胛骨颈部、体部骨折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1材料与方法 1.1肩胛骨的测量与解剖钢板的设计制作 随机抽取已知性别的成套成人男女各40副肩胛骨干燥标本,标本完整无缺损,随机进行编号。先观察其大体形态解剖学特征,并记录;用游标卡尺测量长度及厚度,精确到0.1mm,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精确到1°;所有标本的测量均使用相同的游标卡尺及量角器,并由同一个人进行测量,具体测量方法见图1。 1.1.1测量方法 (1)由盂缘背侧向内0.8cm平行于盂缘在肩
4、胛颈上作一条直线,取这条线中点位A点,在这条线上向下0.5cm、1cm为B、C点,测量肩胛颈的前后径,分别记作A、B、C。 (2)由腋缘背侧向内0.8cm平行于腋缘在肩胛骨体部作一条直线,取这条线与肩胛颈上所作的AC线的交点为D点,在这条线上向下2、4cm为E、F,测量肩胛骨体外缘的厚度,分别记作D、E、F。 (3)由肩胛冈外缘向内1cm平行于肩胛冈外缘作一条直线,再由肩胛冈基底部向上1cm平行于肩胛冈基底部作一条直线,两条直线的交点为G点,测量肩胛冈的厚度,记作G。 (4)测量D、G两点之间的距离,即腋缘上端向内0.8cm与肩胛冈
5、外侧向内1cm的最短距离,记作H。 (5)测量直线AC与DF所成的角度,即肩胛颈纵轴与腋缘所成的角度,记作I。 1.1.2将测量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表1) 表1男40例女40例肩胛骨的测量(略) 1.1.3肩胛骨颈部解剖钢板的制作根据统计结果由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制作出钢板(图2),其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符合国家规定。 图1肩胛骨的测量示意图(略) A、B、C表示肩胛颈三个测量点厚度,D、E、F表示肩胛骨腋缘三个测量点厚度,G表示肩胛冈一点厚度。 图2肩胛骨颈部解剖钢板(左侧)(略) 1.2肩胛骨颈部解剖钢板的临床
6、应用 1.2.1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3~56岁,平均35.6岁。其中交通事故伤6例、高处坠落伤1例。7例SF通过X线及CT三维重建确诊。根据Hardegger的骨折分型标准,本组肩胛骨体部骨折3处;肩胛颈骨折4处,其中解剖颈骨折1处,外科颈骨折3处。 1.2.2手术方法本组中伤后7d内接受手术者5例,7d~2周内手术者2例。 (1)手术显露:均采用后方入路(改良Judet入路[1~4]),患者侧俯卧位,切口起于肩峰内侧,沿肩胛冈腋缘向下至肩胛下角,直视下切断并向外侧翻转三角肌后部纤维,沿冈下肌与小圆肌间隙进入,以
7、充分显露肩胛骨体部外缘、肩胛颈及盂缘后方骨折。术中应注意保护肩胛上神经、血管及三边孔、四边孔内容物。 (2)固定方法:肩胛颈、肩胛冈、肩胛骨体部边缘的构造比较坚厚,可以用于骨折固定。当肩胛骨体部边缘被有效固定后,肩胛骨的解剖形态多可自行恢复。本组7例肩胛骨颈部、体部骨折均应用自己设计的解剖钢板固定。本组合并锁骨远端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者应用钩钢板固定2例。(图3~6)。 (3)术后处理 术后1~2周,用三角巾悬吊保护伤肢(也可用外展支架固定患肢于45°外展位),术后3周,开始肩关节主动活动,并逐渐增加幅度。术后2~3个月,利用辅助器械
8、强化肌力训练。 图3患者1三维CT重建(略) 图4患者1术后X线片(略) 图5患者2三维CT重建(略) 图6患者2术后X线片(略) 2结果 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