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47834
大小:55.1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试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第四单元学情调研试题(北师大版八年级上)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的词语书写正确的在括号内打“√”,有错的在错字的下面划线,并把正确的写在后面的括号内。傲视群论()潸然泪下()正襟危坐()全神惯注()煞有借事()泛揽()运筹()狡黠()繁琐()咀嚼()玄耀()挑剔() 沮丧()歃血()仿碍()尴尬()弹璜()2.选用“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左右逢源、一曝十寒、专心致志”中的三个成语连成一段话,要求中心明确,语句连贯。 二、阅读下文,然后回答问题。黄生借书说袁枚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4.用“/”线划分下列句子
3、的朗读停顿。①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②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汗牛塞屋。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④归而形诸梦。6.下列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随园主人授以书。是以谓之“文”也。B、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君子深造之以道。C、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吾不得而见之矣。D、若业为吾所有。为一说,使与书俱。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②故有所览,辄省记。③为一说,使与书俱。8.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观点,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作了对比?答: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题后问题。文章五诀①一篇文章
4、怎样才好看呢?先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如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但更多时候是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变化再多,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样,概括说来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五诀”。②正如一根单弦也可以弹出一首乐曲,只跑只跳也可以组织一场体育比赛。但毕竟内容丰富、好听、好看的还是多种乐器的交响和各种项目都有的运动会。所以无论哪种文体,单靠一种手法就想动人,实在很难。一般只有“五诀”并用才能做成斑斓锦绣的五彩文章。试用这个公式来检验一下名家名文,无不灵验。范仲淹的《岳阳楼
5、记》是一篇“记”,但除用一二句小叙滕子京谪守修楼之事外,其余,“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都是写形,“感极而悲”“其喜洋洋”是写情,而最后推出一句震彻千年的大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事、情、理,四诀都已用到,文章生动而有深意,早已超出记叙的范围。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追悼会现场说起,是形;讲张思德烧炭,是事;沉痛哀悼,是情;为人民服务,是理;引司马迁的话,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典。“五诀”俱全,如山立岸,沉稳雄健,生机勃勃。有人说马克思的文章难读,但是你看他在剖析劳动力被作为商品买卖的本质时,何等的生动透彻:“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具
6、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在这里,“形”字诀的运用,已不是一个单形,而是组合形了。可知,好文章是很少单用一诀一法,唱独角戏,奏独弦琴的。③常有人抱怨现在好看的文章不多,原因之一就是只会用单一法。十八般兵器你只会勉强使用一种,对阵时怎能不捉襟见肘,气喘吁吁。不要说你想“俘虏”读者,读者轻轻吹一口气,就把你的小稿吹到纸篓里去了。前面说过,形、事为实,情、理为虚,“五诀”的运用要特别讲究虚实互借。这样,纪实文才可免其浅,说理文才可避其僵。④“文章五诀”说来简单,但它是基于平时对形、事、情、理的观察提炼和对知识
7、典籍的积累运用。如太极拳的掤、捋、挤、按,京戏的唱、念、做、打,全在临场发挥,综合运用。高手运笔腾挪自如,奇招迭出,文章也就忽如霹雳闪电,忽如桃花流水。9. 文章第②自然段在论证时,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方式?请作简要分析。答:10.文章画线的句子中“互借”应如何理解?答:11.作者在表达或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多处使用比喻,请摘出其中的一处,分析其作用。答: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提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