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瘀消萎生肌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疗效观察

祛瘀消萎生肌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疗效观察

ID:9544375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3

祛瘀消萎生肌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疗效观察_第1页
祛瘀消萎生肌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疗效观察_第2页
祛瘀消萎生肌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疗效观察_第3页
祛瘀消萎生肌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疗效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祛瘀消萎生肌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祛瘀消萎生肌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疗效观察作者:黑贺英朱太彩刘颖黑永红梁卫东【关键词】胃炎,萎缩性;中药疗法;祛瘀消萎生肌散  1998-08—2006-08,我们运用自拟祛瘀消萎生肌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96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72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68例,均为我院胃肠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6例,男42例,女54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最长32年,

2、最短6个月,平均病程12.7年;病理检查96例中伴肠上皮化生(+++)12例,(++)10例,(+)16例,伴有异型增生15例;幽门螺杆菌(Hp)测定阳性43例。对照组72例,男31例,女41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47岁;病程最长34年,最短8个月,平均病程12.5年;病理检查72例中伴肠上皮化生(+++)8例,(++)6例,(+)12例,伴有异型增生的11例;Hp阳性3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症状诊断标

3、准[1,2]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表现为无规律的持续性上腹部疼痛,或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嗳气,疲乏,消瘦,腹泻,舌质多淡或干红无苔。  1.2.2CAG胃镜诊断标准[3]胃镜下同一部位的黏膜深浅不一,红色强的地方也常灰白色,灰黄或灰白色地方有略隆起的红点或红斑存在,萎缩黏膜可是弥漫的,也可是局部的,黏膜变薄或凹陷。血管可见到黏膜内小血管:重者可见到如树枝状,萎缩后腺窝可增生延长或肠上皮化生。  1.2.3CAG病理诊断标准[4]固有腺体萎缩减少1/3以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

4、少2/3以上者为重度,黏膜肌层增厚。  1.3中医辨证分型[5]  1.3.1肝胃不和型脘腹胀痛或窜痛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  1.3.2脾胃虚弱型胃脘隐痛,喜按喜暧,食后胀闷,痞满,纳呆少食,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  1.3.3脾胃湿热型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尿黄,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1.3.4胃阴不足型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喜凉饮,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弦细。  1.3.5胃络瘀血型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日久不愈,

5、舌质黯红或紫黯或有瘀斑。  1.4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予自拟祛瘀消萎生肌散。药物组成:丹参30g,莪术35g,白及30g,三七30g,川芎25g,大黄60g,黄芪60g,麦门冬60g,石斛30g,白芍药30g,鸡内金40g,蒲公英60g,薏苡仁60g,黄连20g,黄芩60g,枳实60g,佛手40g,白花蛇舌草60g。肝胃不和去黄芪、石斛、麦门冬,加柴胡、郁金;脾胃虚弱去枳实、黄芩、黄连、蒲公英,加党参、白术;脾胃湿热去黄芪、麦门冬、石斛、白芍药,加苍术、滑石;胃阴不足去大黄、黄芩、黄连,加

6、沙参、石竹、枸杞子;胃络瘀血型去白芍药、麦门冬,加桃仁、红花。诸药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3次,30日为1个疗程。  1.4.2对照组予阿莫西林1g,每日3次,吗丁啉1片,每日2次。30日为1个疗程。  1.4.3对照组2组均服用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1.5疗效标准[5,6]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胃镜及病理检查胃黏膜无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转为无;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胃镜及病理检查胃黏膜无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转为轻度;有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及病理检查黏膜萎缩程

7、度明显改变,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降低1个级度;无效:症状和体征及胃镜病理复查无改变或加重。治愈及好转者均有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逆转。  2结果  治疗组96例,治愈60例,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72例,治愈无,显效3例,有效12例,无效48例,恶化9例,总有效率2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CAG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7]。由于病程迁延日久,寒热夹杂,反复不愈,病变多由

8、气入血,由经入络。朱丹溪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杜文燮《药鉴·病机赋》曰:“胃阳主气,司受纳,阳常有余,脾阴主血,司运化,阴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能纳受水谷,方可化气液。脾为五脏之本,能运化气液,方能充荣卫。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诸邪息。”根据“久病必虚”、“久病多瘀”之说,脾胃阴虚,因虚致瘀,是其病理的根本。因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而口苦咽干,烦躁易怒;或过食油腻辛辣食物,湿热蕴于脾胃而口苦、口臭;素体阳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或失治误治耗伤胃阴。病久入络,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