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

ID:9544221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3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_第1页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_第2页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摘 要:慎独乃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我们有必要在解析慎独的词义基础上从主体性、人性本善、修养功夫、道德境界四个方面阐发慎独的伦理意蕴。  关键词:慎独,伦理意蕴,现代价值。  慎独作为儒家入德之方,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历代儒家从心性、功夫、本体等不同角度对这一范畴进行了诠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慎独学说,至今依然浸淫于我国人文精神之中,尤其对国人的个体道德修养思想影响深远。我们有必要重温原典,返本开新,充分挖掘慎独学说的现代价值。慎独在历史沿革中,词义多有变化,但大体

2、可以这样理解:慎独意指以敬天诚意为本,不自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向内保持发挥内心的善念,通达天人合一,向外表现为独处而不欺暗室、不愧屋漏。  一、道德主体性。  何以要慎独?慎独思想根源于西周初年的忧患意识。小邦周取代殷商之后,周人需要对其政权合法性进行理论上的论证。殷人尚鬼,这由商纣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可见一般。殷人因缺乏对天命的自觉而为周人取代。而周人则认识到天命不于常(《尚书康诰》)、天命靡常(《诗大雅文王》)、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周人已认识到上帝选择自己在于以德配天,能克明德慎罚(《尚书康诰》),由此,

3、这种理性的自觉为周人继承扩大,形成了一个包含敬德、明德等观点的忧患意识。德从直从心,指直心而行的行为,所以有凶德,也有吉德,敬德、明德则演化为好的德行之义,进而指内化于心的德性。敬德指道德行为的认真,而明德则指道德选择的明智。这种忧患意识不同于原始宗教对鬼神的敬畏。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人由于恐惧、绝望而舍弃自我意志,任凭神的摆布,还谈不上行为的道德性。而周人正是在对殷革夏命,凶吉成败等现象中产生的洞见。这种洞见自觉到这些现象与周人的行为密切相关,以及自身在行为上的应负的责任。而这种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突破天命的责任感或担当意识促使周人具有了忧患意

4、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则显示了原初的自觉,亦即人文精神的跃动[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子百家基于自觉的人文精神而提出各种学说,试图重建大同世界。尤其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奔走于各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这种自觉自为的忧患精神的体现。儒家后学在《大学》、《中庸》中正式阐述了慎独范畴,并把慎独作为正心诚意的重要方法。这种忧患意识不仅促使慎独思想的形成,而且贯穿整个中华人文史,警诫人们谨小慎微,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二、人性本善。  何以能慎独?显然要追溯到中国的传统人性论。西周初,人文精神的自觉导引周人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某种程度的自主性

5、,主体性出现了。但周人依然将自己的行为根源与归宿指向天命,远没有达到在人自身求其根源的程度。这一任务将由儒家的思孟学派来完成。一般认为孔子没有直接言明性善性恶,但他以仁沟通天命和人道,提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穧述而》)实际暗含了人具有向善、为善的潜能。《中庸》则为这种能力奠定了形而上的根据。《中庸穧天命》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注云: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跡虽未形而己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

6、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紧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2]。  人为天所生,人性亦与天道相通,率性而为则可沟通人道与天命。但在人的意念初动时,需要时刻省察意念是出于性,还是出于人的欲望。道之须臾不可离,意味着无论在明处、显处,还是在暗处、隐处,都须循道而行。孟子则以心善言性善,建立了性善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穧离娄(下)》)人之为人的本性在于几希,只要人人能扩充几希,即性善的四端,人皆可以为

7、尧舜,所以他提倡集义养气,依靠良知、良能来自觉自省。这实际上奠定了慎独得以实现的人性基础。人性本善,只要能时时诚心诚意,慎隐慎微,扩其善端,人人皆可成为君子,乃至圣人。宋明理学家大都沿着这一理路或偏向外、或侧重内来阐发其慎独思想。.L.  三、修养工夫。  如何慎独?慎独从两个维度展开,向内则诚心正意,向外则慎隐慎微。诚心正意即诚于中。道乃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故不可须臾离。不可离,必然会见于日常生活之中。但事实上,于日常生活之中率性而为总是会挣扎于道德与欲望之间。天命之性,常常会为生理欲望所遮蔽,所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

8、穧天命》)。当然,这里并不否定人的生理欲望,而是通过诚心正意来去蔽,扩充人的天命之性,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这样,天命之性就能主导人的生理欲望,真正实现率性之谓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