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策略回顾分析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策略回顾分析

ID:9542860

大小:5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策略回顾分析_第1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策略回顾分析_第2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策略回顾分析_第3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策略回顾分析_第4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策略回顾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策略回顾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策略回顾分析作者:刘洋,李明,朱晓东,施鹏,陈华江,王新伟,袁文【摘要】[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中末端融合椎(LIV)的选择策略,并探讨末端融合椎与躯干平衡的关系。[方法]对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8例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椎/腰椎侧凸患者(Lenke5型)进行回顾性研究,这些患者均接受前路硬棒系统矫形手术,平均随访1.5年(1~3年),统计分析LIV与融合椎体节段数、椎间盘楔形变、LIV倾斜度、躯干平衡指标等影像学资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椎间盘楔形变与躯干平衡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末端椎椎间盘

2、角度(2.96°±1.43°),术后(-3.60°±1.75°),术后椎间盘楔形变程度与LIV倾斜度关系最为密切(P<0.01),躯干总体平衡与LIV-CSVL(骶中线)、融合节段数及LIV倾斜显著相关。[结论]LIV的选择与多个影像学指标相关,对于下端椎与上一椎体椎间盘角度较大,该椎体与顶椎之间椎体少,距离CSVL较远,倾斜角度较大的患者,不适于选择短节段融合。若手术未融合平行的椎间盘,则术后椎间盘楔形变发生的几率较高。【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脊柱融合;椎间盘楔形变;末端融合椎  自上世纪60年代出现胸腰椎脊柱侧

3、凸前路矫形之后,随着对脊柱侧凸三维矫形基本理论认识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前路矫形在近20年来,已公认为胸腰段脊柱侧凸的首选术式。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节约融合节段,保留腰椎更多的活动度〔1〕。然而在临床工作中作者发现,部分手术因为融合椎体节段较少,超出了患者脊柱的代偿能力,使一些患者在术后早期或远期出现了躯干失平衡,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这之中所涉及的节约融合节段与重建躯干平衡的关系,具体的量化标准,目前尚无章可循。本研究对近5年来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8例特发性胸腰椎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影像学分析,评估末端融合椎的选择策略,以期寻找术前

4、确定末端融合椎体的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998~2004年间,对随访资料完整的28例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椎/腰椎侧凸(Lenke5型)行前路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用统一的统计学评估标准,随访时间至少1年。平均手术年龄为(13.96±1.37)岁;男性6例,女性22例。  1.2影像学指标  每位患者术前行以下X线摄片: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仰卧位左右侧屈位片。术后及随访中行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摄片。  记录以下测量指标:  冠状面上:主弯Cobbs角,顶椎(Apex),下端椎(LEV),末端固定椎(

5、LIV),椎间盘角度(DA),椎间盘角度绝对值(DAmodulus),末端固定椎倾斜度(LIVtilt),左侧屈椎间盘角度(DAleft),右侧屈椎间盘角度(DAright),T1椎体与骶中线的垂直距离(T1-CSVL),末端固定椎与骶中线的垂直距离(LIV-CSVL),顶椎与骶中线的垂直距离(Apex-CSVL)(图1、2)。  矢状面上:胸椎后凸(T4~12),腰椎前凸(L1~5),胸腰椎交界区前凸(T12~L2)。  顶椎与末端固定椎体之间椎体数(Apex-LIV),末端固定椎与下端椎关系(LIV-LEV),若LIV在L

6、EV上一个椎体,则为-1;若两者为同一椎体,则为0;若LIV在LEV下一个椎体,则为+1,融合椎体数(fusionlevel)。  图1、2青少年特发性侧凸患者术前术后冠状位片(略)  (A)为术前冠状面X线片示腰椎左侧凸,上端椎T10,下端椎L3,顶椎L1,由术后片(B)可知LIV为L4,则术前DA为+8°,术后DA为-3°  1.3外科技术  全部病例接受单纯前路手术。  暴露需要固定的椎体前方及侧方,切除凸侧纤维环及椎间盘前部。凹侧残留的椎间盘可以起到防止过度矫形及固定植骨块的作用。融合区每一节段均置入双皮质螺钉(6.0

7、mm或6.5mm)。28例患者中所有融合至T12以下的均椎间植骨。再置入合适尺寸的矫形棒,将其按照冠状面与矢状面轮廓预弯,由近端向远端放置。在固定所有的螺钉与棒后,将棒转向腹侧,对于TL/L侧凸的融合,可以在冠状面矫形的同时恢复矢状面前凸。然后,在侧凸凸侧进行加压。主弯矫形彻底常导致相邻弯曲平衡不易维持。在术中摄前后位平片以确定内固定放置的位置及所达到的矫正。在保持冠状面平衡的同时,尽量不使LIV下椎间隙楔形开放。  1.4统计学分析  前路矫形术后,末端固定椎体远端椎间盘发生了以下2类变化:术前椎间盘接近零度(即椎间盘平行)

8、,术后发生楔形变;术前椎间盘楔形变,向凹侧开放,术后椎间盘仍呈楔形变,角度减小或不变,但椎间盘开放方向相反,向凸侧开放。(如图所示)理想的情况是,术后椎间盘角度绝对值尽可能小,一般认为,术后DA>8°,和(或)椎体倾斜度>10°,将大大降低远端椎体的代偿能力,出现术后远期失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