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高专教学评价量化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浅析高职高专教学评价量化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ID:9540680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03

浅析高职高专教学评价量化计算方法及其应用_第1页
浅析高职高专教学评价量化计算方法及其应用_第2页
资源描述:

《浅析高职高专教学评价量化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高职高专教学评价量化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摘要:对近三年来出现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量化评价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梳理,重点论述了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基于神经网络的分析方法在高职高专教学质量量化评价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对基于属性评价法、RoughSet法、多分类SVM法、决策树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证据推理法等在教学质量量化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质量;量化评价方法      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全面和有效的评价,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和中心环节,是不断促进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目标、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绝大多

2、数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基本采用学生打分、同行打分、领导与专家打分的方式,有很强的主观性,同时权重的确定也是平均分配或主观划定,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学科不同、个人好恶、学生对待评教的态度等许多非可控因素直接影响了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判断,导致教师对评价结果不认可。由于传统评价方法只有初步的定量分析,缺乏坚实的分析理论支撑基础,严重影响了评价的可信度,因此,十分有必要将科学的易于量化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引入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到目前为止,教学评价所用的量化模型主要有确定(性)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三类。具体来讲,确定(性)数学模型有

3、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方法等;随机(性)数学模型有回归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齐次马尔科夫链等;模糊数学模型有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模糊积分模型、灰色数学模型等。笔者将结合近三年相关 葛莹玉等将属性评价模型应用于评价会计实践教学质量,构建了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属性评价模型,不仅为学校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提供了较为客观的、合理的综合评价新方法,同时也为及时发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改进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利于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邹胜良等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建立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RoughSet强大的数

4、据挖掘能力,对若干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将该方法应用于教学质量评价,不仅能科学有效地得出评价结论,而且有助于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陈良堤等构建了基于多分类SVM(支持向量机)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此模型可以利用有限的专家评价结果作为训练样本,寻找专家评教与学生评教之间的内在规律,克服学生评教的局限性,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覃宝灵提出基于决策树技术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质量评价之中。由于决策树技术采用信息增益作为决策属性分类判别能力的度量,进行决策节点属性的选择,这样选择的节点属性保证了决策树具有最小的分枝数量和最小的冗余度,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度挖

5、掘,基本解决了目前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不合理性,实现了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合理、高效。邹文林等讨论了证据推理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在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他们认为,证据推理满足比概率论更弱的公理体系,并且能够处理未知引起的不确定性,从而把不确定和未知区分开。因此,在未有先验概率的条件下,证据理论能够对多属性问题进行有效的判断,可以满足教学质量评价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性,为教育质量评价引入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法,但对评价中出现的证据冲突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李明惠的研究表明,主成分分析法使各个测量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使分散而复杂的测量趋向整体和简单化,同时便于掌握各

6、个测量要素背后隐含的内在因素,从而找出各复杂因子的主要成分,实现指标的简化和指标筛选的科学化。因此,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以筛选、合并各评价指标,提高评价指标质量,达到优化高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 结语  由于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涉及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评价角度的多向化。为此,需要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原始评价数据。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就需要建立合理的分析方法。上述各种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数据的科学处理,得出了较为科学客观的评

7、价结果。但仍存在两个亟待改进的地方:一是随着评价方式由终结性评价向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转化,应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数据动态模型和分析方法;二是要打破数学理论的制约,实现在一个模型中包含多种数据分析方法,让每一个模块都找到最合适的计算方法,并搞好模块之间的衔接。  毫无疑问,随着数学分析理论的发展,必将出现更多的教学评价模型和分析方法,为实现高效、科学、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价奠定基础,有力地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