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社会道德问题反思

浅谈现代社会道德问题反思

ID:9540149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3

浅谈现代社会道德问题反思_第1页
浅谈现代社会道德问题反思_第2页
浅谈现代社会道德问题反思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现代社会道德问题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现代社会道德问题反思浅谈现代社会道德问题反思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拷问着社会道德,例如好心人搀扶跌倒的老人,而老人却反过来诬陷好心人以此来讹诈医药费等等,此类报导的屡屡出现不禁引起大家的关注,有人就大呼社会道德因此类问题的出现而退了三十年,社会道德已滑坡严重到无法想象的地步等等,那么,现在社会到底是怎么了?是因为人变坏了还是因为人太贪财了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一问题不仅涉及道德,同时也涉及人性观以及义利观问题,本文就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观以及义利观进行讨论,以此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中国性论有一特点,即以善恶论性;关于性的主要争点,是性善或性恶的问题。①追述到先秦儒家孔子

2、、孟子、荀子对于人性善恶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人性善恶的讨论与他们的义利观紧密联系。孔子对于人性善恶并未有明确定义,孔子论性兼及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程树德在《论语集解》中将这句话解释为: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②广义而言,习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习行,即个人的知行活动;二是指习俗,即广义上的社会环境。孔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环境和习行的不同而导致人格的差异。对于人天生本本文由.L.收集整理性的善恶孔子并未明确说明,但人性的善恶的表现是会受到习的影响的,孔子承认人性具有可塑性,并且人性的可塑性在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需要明

3、确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此来正确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按义利范畴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君子深晓于义,故以义为行为标准,小人专注于利,故以利为追求目标,孔子在这里强调人们应该成为君子而非小人,这就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义利观导向,指出将义视为行为的根本准则,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在强调先义后利的同时,孔子也指出追求自己利益的合理性,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但如果因求利而有悖于义,在他看来是不足取的,对此他态度很明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面》)通过

4、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富贵,符合仁义的要求,内心坦然,得之无愧,而利用不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富贵,违背仁义的要求,内心愧疚,要坚决加以拒绝。  孔子的性相近在孟子那里被引申为性本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但并不是说每个人天生就是道德完善的人,而是指每个人生下来就具有向善的资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四心为人的完美德行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同时构成了人格完善的内在根据,所以孟子的性善在指出人具有向善的本能的同时,也承认了人性的可塑性,所

5、以在义利观上孟子强调人们要重义轻利。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孟子提出人和禽兽的差异很少,而这很少的差异就体现在仁义上,人的自然属性是动物性的,但其精神文化方面是超越动物本性的,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精神文化里的仁义,在这里取义和取利,已经不仅仅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而是人与动物的分野,所以在孟子这里,重义轻利的选择不仅仅是人的行为准则规范,更是人的道德主体意识的体现。对于孟子来说人生来就具有四心,但因为种种原因,从现实状况来看人的道德意识往往会落空,人会选择抛弃仁义而选择利益,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6、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腾文公下》)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生活的时代较之于孔子时代更为复杂,社会矛盾也更加尖锐,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更加不讲道义,在杨朱的为我观念盛行之时,孟子提出人不能只顾个人私利而抛开义,人应该重视义而不是被利益所驱使。  荀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习相远持性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指出,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欲望,就定会出现争抢掠夺,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要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荀子的人性论是从人的生

7、理感官上来讲的,是一种自然人性论,但这只不过是荀子对人的自然本能的描述,至于人所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人之为人所应具有的特性,荀子的回答与孟子有着相似之处: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化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邀莫不有辨。(《荀子非相》)荀子在这里区分人的自然之性与道德之性,他认为人的本然状态包含着向恶的趋向,但认为通过化性起伪可以使人的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存在,人性有性和伪两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